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喜信家庭 > 喜信福音>信仰入門-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書名: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作者:林大煜等 編者
發行: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日期:1998年9月
列王紀
「歷史是什麼﹖」 上一節 下一節

人是歷史的動物。「過去」對人而言,猶如自身經驗的延續,藉著她,人們可以擺脫時間的束縛;也從而更能深切體會人的究竟。摩西曾作歌說:

「你當追想上古之日,
思念歷代之年;
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
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申三十二7﹚

列王紀中的過往雲煙,便是神用以指示正途的箴言。
■背景淺析 上一節 下一節

一. 作者、成書年代及其取材

列王紀(註1)的作者是個謎。

猶大後期傳統認為耶利米先知縱然不是作者,也定然是「總編輯」,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認為列王紀之形成,可分為先期之資料彙編(註2)(被擄前)及其後之詮釋、評註(被擄後),至於何時成為現今所見的形式,則尚屬混沌。

列王紀取材顯經相當的斟酌,例如其中記載亞哈王,並未將其對外戰爭之豐碩成果記錄下來(註3),卻詳細記載宗教上的敗壞、先知的警告及道德上的缺陷,並將日後的災難歸咎於亞哈王不事奉真神。可見列王紀關注的重點是超乎世俗的,其取材亦另有一套標準,稱為「申命記歷史」(Deuteronomic History )。(註4)。

二. 年代

史書所載,是「時間」中發生的事情,故釐清「何時」便成為重要的問題。

列王紀每逢以色列(北國)某王登基,必以猶大某王某年以記其時,如「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作王」。但是,細讀所誌年代,常覺矛盾百出,如:

「猶大王約蘭第二年,以色列的約蘭登基。」(王下一17)。
「以色列王約蘭第五年,猶大的約蘭登基。」(王下八16)。

上面兩段記載,二王互相先於對方登基。其他類似之處尚多,因此有人曾質疑:「列王紀符合史實嗎﹖」

解決年代方面的疑點,有幾個關鍵:

(一) 一年的起算,以色列由春季之尼散月,猶大由秋季之以他念月起算。(註5)

(二) 王登基時,以登基之年為元年(非登基年曆算法),還是以登基後次年為元年(登基年曆算法)﹖如果採取不同的記年法,則所記之年會有一年的差別。(註6)。

(三) 是否有「攝政」或「共治」的情形﹖列王紀通常將上述年分併入該王的統治時期。(如約沙法登基時,其父亞撒仍存(註7)。

有了上述觀念,便可發覺列王紀的年代非常精確,而非「到處都是錯誤,使人無法相信。」
■內容簡介 上一節 下一節

一. 以色列與列國史

列王紀是一部斷代史,記錄大衛暮年至西底家被擄的歷史,旁及亞蘭(敘利亞)、亞述、埃及及新興的巴比倫(即新巴比倫帝國)。

為求簡明列表於文末。

這段期間,有幾點現象宜留心:

(一) 內部的鬥爭:如王國分裂為二之後,北朝共歷四王朝,南朝則有王后亞他利雅之亂,且南北二朝亦常有兵刃相見。

(二) 整體而言,南國較為穩定,因好王多,且當時強鄰多來自北方。

(三) 外部的侵略:兩國面臨的主要敵人,先是亞述、敘利亞,後是巴比倫。

(四) 宗教情況及其詮釋:這可從對待先知的態度、對諸神崇拜的評價。

二. 先知──以色列的戰車馬兵

紀中所載之君王史,除內政、外交及戰爭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南朝北國,任一君王在位年間,幾乎總有一位(有時數位)先知(有時未具名),負責規箴該王,如以利亞之於亞哈,還有不知名之神人之於耶羅波安。

該時期由於宗教十分腐化,而且君王往往是異教崇拜的倡導者,所以先知與諸王的關係經常是緊張的。王對先知的反應是當時信仰狀況的指標,當神藉著先知說話,聆聽者就來到十字路口──他必須作一個抉擇。

神用先知的口表明心意,君王亦藉行動表現其態度,祝福與咒詛便基於類此的對話關係(此即西乃之約的精神),當對話的關係破裂,審判便緊隨而至。

先知此時也負擔許多社會教導工作,甚至有「先知學校」的出現。他們聚集一處研讀律法、尋求啟示,並記錄老師的言行,保留許多先知的事蹟。

三. 聖殿

列王紀首段以建殿為其敘事重心,而以聖殿被毀為絕響。聖殿完成前,以色列民的敬拜中心有:

(一) 神向列祖顯現之處(參:創十二7)。

(二) 神指示之地(參:申十二5)。

(三) 會幕:前述二地,均為築壇式之獻祭場所,會幕的的構造則包含一個能夠移動的「聖所」,表明更深一層的相交。

聖殿的完成事實上亦綜合以上三項的涵意:

(一) 建殿之處,是神向大衛顯現之處,亦為亞伯拉罕獻子以撒之地。

(二) 該處為神所指定的地方。

(三) 聖殿是會幕規模的擴充及完全。

所以,聖殿的完成可說是以色列信仰巔峰的表現。之後,隨著以色列民信仰的起伏,聖殿的景象亦有枯榮。

四. 信仰概況

列王紀以王為代表,且以大衛為標準,以評價該期信仰狀況。除建殿外,有三段時期被特別提出:

(一)亞哈:亞哈娶耶洗別為妻,並事奉異族諸神,雖有以利亞之規勸,仍不悔改,結果導致暗利王朝的毀滅。

(二)瑪拿西:瑪拿西為眾王之罪魁,他在聖殿中立異教的祭壇,並在殿內刻上亞舍拉的像;導致猶大亡國。

(三)約西亞:約西亞曾發現律法書,並領導一次信仰的大復興,把所有異教祭壇從以色列家除盡,並守逾越節。

王國的毀滅,歸咎於信仰的腐敗,因為神曾藉著眾先知發出警告,而他們仍偏行己路。
■詮釋與現代意義 上一節 下一節

一. 神是歷史的主宰

時間中的任一事件就其自身以觀都是相對性的。耶戶擊殺約蘭,亦可單純視為一場革命中的屠殺。但是列王紀指出歷史不是偶然的,神在歷史中啟示我們。藉著先知的宣講,我們得知神救恩的計畫,而所有事件也唯有自恩典的計畫中觀照,方能詮其真旨。

簡言之,歷史就是人尋求神的過程,從而我們不能設定其他的原因;就如阿摩司所宣講,我們當預備迎見神(摩四6-12),在歷史背後,有神掌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歷史是神顯明自身的歷程;我們從前不知道,那日卻要親眼見祂──這就是我們盼望的根源。

現代有些人大談「後歷史時期」的來臨,認為歷史已經結束了。這種歷史虛無意義的產生,就源於不認識真神。他們想在歷史中尋求意義,忽略神在歷史中的地位,所以失落了真實感。

現在也有人認為神死了,其實,這種理念也是扭曲歷史的結果,他們看不見神,但不責備自己的硬心,卻歸咎於神何不讓他們看一看﹖神不曾脫離歷史,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去尋求倚靠祂。

二. 先知神學

先知本於神的應許、啟示及律法,向現實社會發言,先知( nabhi)源於 nabha' ,意為「傳訊息」及「流出、沸騰」,其工作表現於三方面:

(一) 宣講、教導:

先知是道德及倫理的宣講者,也是真宗教的教導者,他們無畏的責備宗教、道德及政治的腐敗。

(二) 歷史的詮釋者:

「預言」的本質,在於闡明歷史的真相,藉著預言表明神對歷史的主權,並歷史諸般事件的意義。

(三) 守望者:

先知就如杏樹枝(即儆醒之樹、守望之樹),立於事之發端,發出危險的呼聲。

先知也宣告平安禧年的來臨(即彌賽亞預言)。綜合言之,神立先知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敗壞、傾覆,並建立、栽植。(參:耶一4-10)。

三. 聖殿

聖殿是敬拜神的中心,其建築及裝飾,無不造極,希望把最好的獻給神。

從字義來看,聖殿可以有四重意義:

(一) 居住(mishkan)(和合本譯為帳幕):
mishkan為「主動的與人同住」,而非單純的住所,故而,聖殿象徵神真實臨在。

(二) 相會之處(ohel mo'edh):
神在聖殿中與人相會;故聖殿也表達了與主密契的信息。

(三) 耶和華的房子(和合本作殿):
神在此顯現,聖殿是耶和華立名之地。

(四)見證的帳幕:
殿內有約櫃,櫃內有法版,是神立約的見證及提醒。

除此而外,聖殿內的擺設也都蘊含深邃的含義(如分聖所與至聖所的幔子表明「親近神的通道還未顯明」),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然而,聖殿的整個作用都可以預表基督,藉著基督,我們得以與神相會。所以,聖殿內的整個過程,亦是基督徒重生、成聖以至於親見主面的過程。

四. 危機現象

宗教沒落時,人並非不信神,而是什麼神都信。先知所嚴厲指控的便是「不忠」且「背道」的病。列王紀中行惡諸王,往往將耶和華當作眾神之一敬拜,如此便破壞選民與神之間的盟約──先知以婚姻關係描述這層情誼,並指出以色列是「不忠的妻」(耶三)。

現代社會亦如是。在德國,向政府登記立案的巫士竟比牧師多出一萬餘人,世界各處都有不同的祀神風俗,雖然統計數字下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比例是一比七(1992年),但實際上許多「基督徒」正是「什麼神都信」的「眾神教徒」,處在如此環境的基督徒,亦應仔細聆聽先知的警訓。

■結語 上一節 下一節
歷史不是單純的分分合合,從創世以來,神即介入人的歷史,向我們啟示當走的路。所以列王紀也就不單是王朝霸權的興衰史,卻是神救恩計畫的成全。從而,就如詩篇所述,諸天述
說神的榮耀,這部歷史,亦將榮耀歸給永活真神。(浦忠勝)

《註釋》

1. 列王紀與撒母耳記一般均認為係同作者群的作品。

2. 資料來源有三:所羅門王記;猶大列王記;以色列列王記。

3. 如夸夸之役。

4. 列王紀與撒母耳記一般均認為係同作者群的作品。

5. 另有一說認為一年之起算由國王定之。

6. 北國自耶羅波安至約哈斯使用非登基年,之後至亡國均使用登基年。猶大則除約蘭至約阿施使用非登基年,其他均使用登基年。

7. 在這種情況下,所記載之二王統治年數均會將共治時期算入。故整個年代表會多出「共治」的年期。

圖表 列王與先知──分裂王國 931-586﹙資料來源:舊約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