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耶穌藉由禱告成全天父的旨意 ◎撰文/Boaz•譯/T. Lai ◎期數:456期 ◎2015.09號
基督是神拯救的計畫


天父將拯救的計畫在耶穌身上完整實現了,這也代表救恩的工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弗一4)。在這當中,基督以肉身顯現,除掉人的罪(約壹三4-5),並且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三8)。如此,神建立了一種有別於生存在黑暗勢力下的存在方式,賜予原本在無望的死亡循環中墮落的人類一個得救的機會(加一4),得以逃離撒但的掌握。相信基督以及祂所做的工,我們就會被揀選,並吸引到祂的光中。

而如何使從黑暗到光明的轉換成為可能?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擔當了我們的罪,並且為我們接受殘酷的刑罰。最重要的,死於十字架上之前,祂為我們被天父遺棄,也因此扛起全人類的罪;換句話說,耶穌必須受傷並且成為贖罪祭(賽五十三10)。這是超乎想像的痛苦!祂透過為我們經歷這樣的苦,使黑暗到光明的轉換成為可能。

自從被賦予拯救世界的要務,耶穌顯然須從天父那裡獲得能力與力量,來達成這項終極任務。這無可比擬的贖罪工程,除了耶穌,沒有人能夠完成。而祂的工作也是基於天父的指示(約四34,五30,六38),祂做天父所要祂做的,天父不要祂做的事情,祂不會去做(約八29)。

謙卑以奴僕的樣式完成救恩


首先,我們仔細地看天父的旨意。保羅被聖靈感動宣示:耶穌本有神的形像,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祂來到世上前先使自己謙卑,祂所擁有的謙卑在祂裡頭並始於祂自己。這是難以理解的,神要怎麼在基督裡謙卑祂自己?祂是唯一、至高並真正的神(耶十10),沒有比祂更高的存在者可以使祂謙卑。在此,有個類似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這真理,就是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來六13)。

這謙卑在奴僕的樣式中特別明顯,即以人的樣式、以罪身的樣式(腓二7;羅八3),而不是以一個尊貴的身分來到這世界。讓自己與兒女相似有血肉之體(來二14),這是神的智慧。在肉身中的基督必須要完全的表現出神的謙卑,祂在這世上的生活雖是服事神的國,卻也同時藉由拯救墮落的人類,將神完全的謙卑顯現出來。

在基督裡的生命──多禱告


可以理解,基督耶穌能夠被授權、無保留的行出天父的旨意一定有某種方法。粗略的探討福音書中有關基督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得知祂時常禱告。雖然為神國所作的工很緊湊,祂從來沒有因此不花時間與天父交通。在每次作工前後向天父禱告是祂宣教工作中重要的部分,挑選十二門徒就是一個例子(路六12-16)。在整天認真工作後,祂常常會在夜晚遠離民眾的注意,退到山中禱告。許多時候,祂更是一整天下來行了很多神蹟後如此做。

其中有個潔淨長大痲瘋的事蹟,得醫治的大痲瘋患者獲得潔淨後,被告知不可向任何人訴說,但這消息卻廣傳出去了。受醫治的人會如此,是我們能體諒的。起初他因大痲瘋與人群分開,後又因著耶穌的憐憫得潔淨,再次與眾人連結,這喜樂一定是非常大的。不過,耶穌醫治的能力被眾人廣傳,相對地,也使祂受到挑戰,但祂被期待要符合天父的時程,因此選擇撤離群眾,並做長時間的禱告(路五12-16)。

藉由禱告完成父的旨意


在祂的人生中,耶穌非常執意要跟從天父的旨意(約四34,五30,六38,八29)。祂以持續不斷的禱告來征服祂身為人的意識。耶穌的禱告,塑造、造就祂自己,並有利於祂完成天父旨意那堅決不動搖的心志。

專一在天國的事上,使祂能知道在天父眼中什麼是好的(太十一25-26;路十21)。走在神正確的道路上,對祂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有一次,耶穌的兄弟要祂顯明祂所行的事,然而祂沒有受到他們的觀點影響,因為祂知道祂的時候還沒到(約七6),這很清楚顯示耶穌十分儆醒,甚至祂能感受到天父何時將一切都交在祂手上(太十一27;路十22;約十三3)。

變貌山上的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在變貌前,耶穌預言祂將受難、復活(太十六21-23),但祂仍以不動搖的決心,要去完成天父的旨意。祂帶了三位門徒與祂一同前往、一同祈禱(路九29)。正禱告的時候,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並談論有關耶穌即將離開(死亡)的事,也就是祂準備要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事(路九31)。耶穌藉著禱告所添加的力量,成為祂將要進行終極任務前的準備。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預言祂即將面臨死亡。禱告中,耶穌心裡對於將為人類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罪受死感到抗拒,甚至使祂憂愁,這代表耶穌內心感到非常煩惱、恐懼、以及痛苦(約十二27上)。光是想到將要受的死,可怕到祂馬上向天父尋求拯救(約十二27下);不過,祂對於要為完成天父旨意而活、而死的決心,比祂所感受到的恐懼還要強大。祂一開始就知道為什麼祂奉差派到這世上來,為要榮耀天父的名、完成祂的旨意(約十二27b-28)。

在教門徒如何禱告時,耶穌再次強調必須「以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做為優先的事(路十一1-2)。祂的教訓顯明了藉由禱告完成父的旨意極其重要,好讓在天上的父之名被尊為聖。祂對於禱告的教訓,表明祂不只知道祂應該要求什麼;更重要的,祂對於要頌揚天父所給祂的旨意下了極大的決心。這想法一定不斷地在祂心中,而這心志也必須是以禱告不斷地更新並強化。

終極的勝利在禱告中完成


來到世上,耶穌必須要將第一位人類亞當所造成的命運反轉過來,因他使整個人類墮落到罪與敗壞中;相反的,耶穌來到是要叫人活(林前十五45)。無論祂做什麼,一定有個方向,為要得到天父的認同。耶穌所過的生活是為了祂要做天父所認同的事而預備。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以禱告來完成的。這是祂自己所期望當走的道路,也成為日後所有信徒的榜樣。

如此充滿禱告的生活方式使祂得以逐步成就死在十架上的終極挑戰。問題是:「為什麼耶穌願意為我們受苦、受死?」《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明了耶穌藉由受苦學到了順服(來五8)。無疑的,在生命中,祂能夠承受這些苦,就是因為祂在禱告中學習到順服(參:來五7)。當終極的挑戰來到時,肉體與心靈互相的激烈掙扎著,不過祂能夠使內在人性的意識屈服。

對於祂的掙扎最為清楚的敘述是在客西馬尼的迫切禱告。祂反覆的向天父祈求幫助與能力,好使祂能夠執行那被期待要做的事(太二十六42、44)。雖然受到極為恐怖的死亡痛苦(太二十六38),祂也沒有放棄遵行天父旨意(雖然祂曾有過肉體的軟弱)。與父分離的痛苦大到連耶穌都無法承受,難怪在將死那一刻,祂在絕望中向天父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二十七46)

即使在那情況下,耶穌順服神、犧牲自己,甚至到了有被天父離棄的決心,比起屈服於行出與神的旨意有異的壓力還大。「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二十六39)。這就是這些年來禱告順服天父的旨意所累積出來的力量,靠著這力量,耶穌才能夠度過祂人生中最艱難的試煉。最終,神藉由天使來加添祂更多的力量。

在禱告中勝過恐懼與痛苦後,祂勇敢面對十字架。在祂身上的嘲諷、唾液、毆打,到最後被釘死在十架上所承受的苦,都沒有使祂在天父裡面的信心與勇氣受到動搖。耶穌成為神為這墮落的世界具體化的獻祭。很清楚的,祂順服的美德在贖罪的事件中大放光芒。藉由祂的順服,讓相信祂的人得到救恩:「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來五9)

對我們的教訓


同樣,救恩的最開始,也就是任何人想要得救,都要先從相信耶穌的話作為起始點。不過,人的信仰不能不順從救恩所要求的條件。耶穌說過:「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是因著受洗與祂同死、同埋葬、同復活。也就是說,有聖靈同在的洗禮,才能使我們經由基督所受的苦,在喜樂與感恩裡度過。

信主後,大多數信徒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有兩點值得好好思考:

1.追求與基督的性情有分(彼後一4)

只要靈性沒有成長,人性就會讓腐敗形成基督徒一個生命的破口,但透過禱告,可以幫助我們戒慎防備。禱告中,內心持續更新可以讓自己保有安全,借用保羅的說詞,這代表信徒必須要每天被釘十字架(參:加二20),要不然就沒有人能見到耶穌的面了(參:約壹三2-3)。

2.當信徒一直將自我處死,內心就會處於對神順服的狀態。

一個屬肉體的人無法成全神的旨意。現實中,要能每天維持一段長時間、深入,且有意義的禱告,就是一種與自我意識的掙扎了。學習順服並在禱告中將順服置於前,我們就能夠克服所有難關、完成神所託付的聖工;若沒有如此行,難關對於大多人而言是無法克服的。

結論


基督在這世上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榜樣,祂充滿禱告的生命尤其是凸出的典範。祂所過的是禱告的生活,這也是祂能夠在生命中盡全力完成天父旨意的原因。祂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天父所希望的,所留下的許多美好記載,也示範了什麼才是充滿神聖品德的敬虔生活。祂的生命是順服天父到底的美好典範,這典範是沒有人能夠忽略的。

聖經上記載祂生命遺留下的佳範就是祂的順服,以顯明神的赦免、謙卑與獻祭。以人的身分靠著禱告學習順服,在神的能力中堅立自己、克服所有難關,包括那最痛苦的事實──在死亡時與天父分離。神在時間存在之前就有的計畫,藉由祂的生命毫無阻礙的實現,使天父能在這黑暗的世界被充分彰顯,並拯救信祂的人。我們須在禱告中不斷學習這樣的順服,才能成功的在建立並擴張神的教會的過程中,將福音傳遍全世界。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