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說造就人的好話 ◎撰文/謝秀芬 ◎期數:461期 ◎2016.02號

一句話說得合宜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二五11)。輔導工作憑什麼能達到助人的效果呢?只靠會談就可以達成目標嗎?有效的溝通需具備什麼條件呢?相信有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們的腦海裡。輔導工作是靠語言和諮詢者會談,兩個人的會談要達到效果也要靠良好的溝通。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常聽說有代溝,也就是彼此無法溝通。社會的進步,使原本二十年為一個世代,變成三到五年就一代了。有人說E世代的青少年接收訊息快,又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和父母溝通很困難。語言不同,當然溝通就有困難;能講共同的語言,在溝通效果上是最好的。人際關係中除了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等,也都會發生困擾的問題。

人際關係會發生誤會,主要是因為溝通不良。會談是輔導工作的工具,也是促使改變的工具,輔導過程需要靠會談建立助人關係,了解問題和處理問題。會談需靠語言傳遞訊息,那麼,溝通、語言和會談三者間的關係如何呢?怎樣才能說造就人的好話(弗四29)?本篇就針對這三方面來說明。

一.溝通的意義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良好的溝通是多麼美好的事,可是人際關係中卻常發生溝通障礙,怎麼會這樣呢?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幾種,若能避免,就可提高溝通效果。

1.不當的溝通

(1)問一連串的問題:你是遇到感情問題、親子關係問題、婆媳問題還是工作問題?

(2)誘導性的問話:我想你是不想去,對吧!

(3)不當地中斷會談:當事人說到他母親很囉唆,所以他就跑出去和朋友打球。此時若輔導者問「你是打甚麼球?你是甚麼時候開始打球的?」如此中斷會談,所問的問題又和親子關係的困擾無關,只因為自己的好奇使然,是很不恰當的。

(4)支配性的互動:輔導者回應當事人說「我認為你不應該買電視,電視會引誘孩子學習。」

2.溝通障礙的原因

除了以上不當的溝通外,還有幾個因素會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如會談的時間、地點和當事人的自我防衛等,都會影響溝通成效。

(1)時間:擔任輔導者的林姊妹約王媽媽下午三點會談。到三點半時,王媽媽就開始頻頻看手錶,深怕會來不及接孩子放學回家。如此,接下來的會談必受影響,無法專心;會談的時間安排不當,會影響溝通效果,一般而言,星期一和星期五的會談,沒有星期二至星期四的會談效果好。會談時間若安排在靠近接送小孩的時段或用餐時間,通常都是效果較不理想的。

(2)地點:輔導者約陳姊妹在教會的休息室談話,旁邊還有很多人在聊天,陳姊妹原本焦慮的情緒,因為怕旁人聽見而變得更焦慮更緊張,無法放鬆。會談的地點若隱密性不夠或吵雜,會影響溝通,自然就影響會談的成效。會談的地點應該安排在不被干擾的會談室,也不要在公園或咖啡廳,以免對彼此的角色產生錯覺。

(3)自我防衛:當事人來協談時都不希望輔導人員看輕他們,當然也是怕自己的問題會被傳出去。所以對於所陳述的問題多少會有些保留、作些合理化的解釋,或逃避問題,甚至以投射作用將問題歸罪於他人,這都是希望輔導人員對他們有好印象。輔導人員應當接納諮詢者會運用一些自我防衛機能保護自己,不過這樣也就不容易有真誠的溝通而影響會談的效果。畢竟,自我防衛機轉運用不當,不僅會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會談內容及助人關係的建立,進而影響溝通成效。

二.語言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我們都知道兩個人所使用的語言不同,是無法溝通的,一個人使用國語,一個使用閩南語,雖然聽懂對方在說甚麼,但是溝通效果是不佳的。若彼此使用的語言,都是相同的母語,溝通的效果是最好的。

1.口語的溝通

當說造就人的好話,言語也要帶著和氣(西四6)。避免的口語溝通模式有下列幾種:說教、訓話;過早給予忠告、建議及解決方案;以理論、爭論的方式說服案主;批評、責備;分析、診斷或武斷的解釋問題;以信任、同情及安慰作為託辭;使用諷刺或不適當的幽默;威脅、警告或反擊。

2.非口語的溝通

(1)身體反應:我們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勢、語調和雙方的距離等,都呈現不同的意義。身體語言也傳遞一個人是否冷淡、拒絕,或親切、友善。

(2)其他非口語行為:除身體反應的語言外,還有心不在焉、打哈欠、不斷看錶,或看窗外、坐立不安等,這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可能傳遞著缺乏興趣、焦慮、生氣或不贊成,都是可以輕易被感覺出來的。

(3)非口語反應模式:工作者可以用自己的風格因應當事人,從下表所列的適當和不適當的行為語言,可以發現有些行為是可以促進關係,而有些非口語的反應是會阻礙有效的溝通,我們應該加強適當的非口語行為,減少不恰當的行為語言。


參考資料:Hepworth,D.H.,Rooney,R.H.,Rooney,G.D.,Strom-Gottfried,K,& Larsen,J.(2013).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9thedition).Brooks/Cole.P.156.

三.會談的意義

1.會談與閒談

輔導性的會談有別於一般的閒談,閒談可以想到甚麼就說甚麼,說自己想說的話,也可以隨時改變話題,談話不需要有主題、有計畫。而輔導性的會談,需要有主題、有目的的,期盼在會談中,讓當事人對自己的問題有更多的了解,對問題有所洞察和領悟。經上也說,唯有知識的嘴乃為貴重的珍寶(箴二十15)。

2.會談的原則

輔導的會談有別於一般的閒談,是有方法,有計畫的。

(1)明瞭案主的需求和感受:這是發展、建立案主與工作者良好的關係最重要的步驟。

(2)絕對同理、尊重與一致性: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角度來思考和對話是一門學問,對人尊重,有誠信都是不可少的(有關同理心將於下一期另文詳述)。

(3)關心案主過往的經驗、感受和情感:這些經驗和情緒常會對當事人的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

(4)注意和了解案主的價值觀念和態度,不與案主爭辯:例如賴媽媽娶媳婦,女方不收聘金,她就認為對方是看不起他們。可是王媽媽卻不認為這樣,因她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所以才不收聘金的。北部人和南部人就這個觀點有很大的不同,也許有人會認為收聘金是很風光的事,男方給大聘是顯示女兒有光彩,相對的,女方也帶很多陪嫁過去。時代在改變,以前的禮俗有人還遵行,但有人覺得落伍。有人覺得結婚是父母在辦喜事,但有年輕人覺得結婚是他們的事,他們有自己的計畫和想要的婚禮樣貌。在這多元的社會,每個人對事情的想法和態度有很大差異,那麼,當輔導員的你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要和他們爭辯呢?

(5)注意案主的口語與非口語訊息。

3.工作者與當事人的互動

(1)諮詢者的角色:會談初期首先應該澄清彼此的角色,讓當事人明白彼此的關係。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當事人的角色,通常當事人都會對輔導人員有所期待,希望工作者能為他解決所有的問題。曾有一位諮詢者對我說:「現在你已經知道我的問題,接下來就要看你如何幫助我了。」言下之意,好像他從此就不用做甚麼,對他自己的問題也完全沒有責任了。一般諮詢者會認為他只要將困難和問題告訴輔導人員就可以,就像去看醫生一樣,將輔導員看成醫生,把自己當成病人。還有些案主會對工作者說:「希望你能告訴我的孩子,不要再製造麻煩了。」或說:「請你幫我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幫我約她出來,我怕她家裡的人接到電話」。這種期待工作者當傳話筒的心態是不正確的。

諮詢者常會認為輔導員是很有愛心的,有求必應──任何事都可以請他們做、任何困擾也都可以請他們幫忙,是萬能的。有些輔導人員也會這樣自我期許,其實輔導人員也是人,不是神、不是醫生,不是傳話者或是代理人。

(2)確定彼此的角色關係:角色澄清、確定雙方的關係,以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必須基於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①了解和感受案主非現實的期待和急切求助的感受。②向案主表示幫助的意願。③向案主解釋其非現實的期望,並說明不能實現的原因。④澄清協助過程中,案主也是工作伙伴和實務專家的一部分,輔導工作者與當事人是一起分享和做決定的關係。

輔導人員必須告訴對方,輔導的角色是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並讓對方能清楚的知道。或是說輔導者的工作是協助他們了解彼此真正的需求,找到彼此溝通過程中的問題,進而學習新的溝通方法。若諮詢者希望輔導員提供建議時,工作者可以表達願意與他一起討論,並找出對他最適當的方法。這需要花一些時間,沒有任何萬靈丹是可以馬上見效的。

當事人的角色是要放開自己、不隱藏自己的困難、想法和感受,當然分享有時是痛苦的。而工作者要讓當事人了解他們是互為同伴的關係,並會協助他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困難,用新的角度來面對問題。

四.結論
會談是輔導工作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工具,輔導工作的會談是一種有目的的會談,也涉及與會談者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透過會談,使工作者與求助者的觀念態度和感受有所交流,促使當事人了解和輔導者在會談中的角色關係,不對工作者產生錯誤的想法,如此輔導工作才能正確的進行。注意不要犯了溝通的禁忌,用不適當的口語和非口語的溝通模式。畢竟愛心是需要在知識和見識上多而又多的(腓一9)。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