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香港聯絡處歷史回顧(上) ◎撰文/葉路加 ◎期數:471期 ◎2016.12號

香港教會分佈在三個區域,分別是香港島(簡稱港島)、九龍半島(簡稱九龍)和新界。香港首間教會於1929年成立,設在九龍城。初期開拓工人除了從南洋來的江馬利亞執事、丘馬利亞執事、楊利百加執事和尤玉英姊妹,還有從廣州來的張甯法執事和羅天德弟兄等。教會成立的次序依次為香港(1929)、沙頭角第一次成立(1938-1952)、大埔(1940)、樟木頭(1941)、鴨洲(1953)、九龍(1970)、沙頭角第二次成立(1974)、荃灣(1994)和西區(1998)。

一.香港教會成立

1929年聖靈指示丘馬利亞和媳婦楊利百加回香港為主傳道。1929年6月中,楊利百加與江馬利亞到南洋吉隆坡,後蒙聖靈催逼她們搭船到香港,遂於同月25日抵港。隨後,楊利百加生病,病勢日漸沉重,並於8月2日蒙主召回。那時江馬利亞悲傷萬分,不知「此後的幫手,更望何人」,思想至此,不禁為之心酸,一時極為軟弱。幸蒙聖靈的安慰,有聲音臨到她說:「速往為真道作證,無庸憂愁。」因此,大得幫助,並開始宣講真道。聖靈與她同在,使多人受感願歸真道,並一同往山上祈禱,聖靈竟然大降,數人已受靈洗。8月7日江馬利亞先帶領四人往省城(廣州)鳳凰岡本會,由張甯法執事予以施洗A。

她返港後,即租一樓房在港九龍城英王子道6號,作主聖堂,並請廣州本會張甯法執事與羅天德弟兄來港幫助。至9月3日,主又揀選九個人在港受洗,及上個安息日也有十多位受洗,至此已逾二十個信徒,符合成立教會的資格,就快速寫信請總部承認。

原先想回南洋的江馬利亞,想到香港信徒都還幼稚,各項事工也有賴她維持,而張甯法執事及羅天德弟兄再三囑咐她等候主開恩安排,就決定留下來。

奇妙的是,隨後丘馬利亞到香港處理媳婦楊利百加的喪事後B,與一位尤玉英姊妹一同為主在九龍傳道。

1930年5月丘馬利亞同尤玉英回南洋協助教務。她們離開時香港地區有同靈120人C。

二.發展歷程

二次大戰之前,香港教會主要在九龍發展,直至戰後遷往港島。

1932年8月丘馬利亞執事帶子女及弟弟丘磯法執事再次回到香港。1934年丘馬利亞至新界沙頭角墟傳揚真道,福音工作從此在港呈雙線發展,其一在九龍(戰後遷往港島),另一在北面的新界。

到了1970至80年代,許多福建等地信徒移居香港,他們來港後,成為了一支生力軍,發展出今日的荃灣教會和西區教會。

1.由九龍到港島

1931年,信徒於土瓜灣馬頭角道曾路得執事家成立祈禱所。同年五月初遷往九龍城打鼓嶺道聚會,約有四十位信徒。1932年祈禱所遷回曾執事家,由曾權光傳道駐牧D。

憑藉信徒熱心捐獻,教會在1936年開始租用九龍城福佬村道一地舖為會堂,面積約八十平方公尺,次年即遷往龍崗道。

1941至1945年日軍佔領香港,信主的兄弟姊妹各散東西,傳道者黃基磐執事,因家庭生活經濟斷絕之苦,迫於回鄉。那時教會因出入交通阻礙,就分開家庭聚會,一在九龍曾路得執事家,一在徐大衛執事家。期間曾權光傳道與曾路得執事相繼蒙主召回,牧養工作暫時停頓,曾路得執事家就沒有聚會了。

•否極泰來──戰後(1945至1972年)

香港教會在神的恩典保守下,熬過了戰火與貧窮,揭開茁壯成長的新一頁。古撒拉執事與徐大衞執事合力恢復教會事工,並先後借出位於港島中環的住所作會堂之用D。又由上海遷一支生力軍,就是古亞拿與石李群愛姊妹(石四海傳道的母親),她們盡心出財出力為教會,不但為港會打算,更為廣東支會各地教會打算E。

1950年,教會遷入灣仔聖佛蘭士街會堂,當時職務會設有教務、總務、財務三名負責人。各地通訊回復後,古亞拿執事邀請郭子嚴執事(後按立為長老)從台灣到港牧會,並於數月後舉辦佈道會,約七十人出席。

約從1966年開始,徐大衛執事帶著當時仍讀小學的徐玉華姊妹到鴨洲,教導青年認識神的話語和唱詩,由徐玉華司琴。這工作持續了數年,直至1970年九龍教會成立為止。

1968年,楊約翰長老、林奉來長老自台灣來港協助聖工,至1970年由石四海傳道接任。

•力創新猷──從1972年至現在

踏入七十年代,香港教會繼續穩步發展,亦在神的帶領下尋求事奉的突破。1972年10月,教會遷往鰂魚涌寶峰園時已有逾一百名信徒。1975年,政府接納教會以「真耶穌教會」為註冊名稱。

1977年起,教會協助西環地區的信徒舉辦家庭聚會,包括每個月一次安息日聚會及每兩週一次星期五的晚間聚會,成為香港西區教會之雛形。

自1983年起,聯總安排台灣及新加坡的傳道人並其他工作人員,到港協助短期的牧養工作,及後改為定期差派駐牧傳道。第一位受差派的駐牧傳道為張瑞哲傳道(後按立為張恩哲長老),於1986年9月開始駐牧香港教會。

香港教會自1986年開始尋找合適場地興建新會堂。經過一年籌備、臨時信徒大會決議通過後,教會於1987年6月26日正式購買位於「炮台山道」的會堂(教會現址),11月6日舉行搬遷後首次聚會。當時香港教會約有兩百名信徒,而1988年元旦日舉行的獻堂禮有將近三百人參加。

1995年,香港教會於澳門地區開始家庭聚會,並由駐牧傳道定期探訪。時至今日,神藉香港教會以家庭聚會的模式建立廣州、深圳、東莞的聚會點,協助當地牧養及宣道工作。

2016年香港教會信徒數為398人。

2.由沙頭角到九龍

自1930年5月離港後約兩年,丘馬利亞執事在南洋蒙聖靈引導,於1932年8月再次回港C。

•沙頭角教會(1938-1952)

1934年丘馬利亞執事至沙頭角墟宣傳真道,藉神的能力,醫好很多奇怪的病,也趕鬼、讓死人復活。1935年又蒙神引導丘磯法執事來到,共同傳揚福音,在1935年5月12日成立祈禱所。

1935年靈工大展,有一少婦因生產死了三小時,請丘馬利亞執事去,奉主名叫她復活。又有手生瘡的、十數年心氣病的和幾個小孩驚瘋症,均奉主名治好了C。當時有陳西番雅長老協助,經過一個安息日,陳長老又往樟坑徑去,本祈禱所日見興旺,醫好無數奇怪的病症,受大水洗禮加入本會的人日益增加。

1938年1月12日,成立真耶穌教會,當時信徒有732位(弟兄360位、姊妹372位)F。

1943年2月15日,沙頭角教會由新樓街9號(俗稱「英界」內)遷入沙頭角墟大王街2號開辦。

1949年政權更替,政治形勢改變。礙於形勢,不得不放棄沙頭角教會。1953年,沙頭角信徒於鴨洲建造簡陋會堂,成立鴨洲教會取代原沙頭角教會G。

•大埔墟教會(1940年成立,現稱大埔教會)

1935年有大埔居住之丘安聖名彼得,身患離奇的鬼病,經中西醫生用藥,未見功效,醫生證明此病無法醫治。5月29到沙頭角教會求醫,丘馬利亞執事就奉主耶穌聖名給他趕鬼醫病,日見平安。6月1日受洗後就平安回到大埔,盡力為主作見證,親戚朋友各方人士盡受感動,是年9月1日請丘馬利亞執事和磯法執事,兩位到來大埔設立真耶穌教會。當時神大大動工,藉此醫好很多病症,從此教會日見興旺,受洗人數日見增加。至1940年12月6日成立大埔墟真耶穌教會,當時長執、職員和信徒共112名(男68名,女44名)H。

1972年2月在大埔的黃漁灘村,開始星期六晚上的聚會,由九龍青年班負責派人前往主領。翌日便由該處前往大埔教會,繼續協助宗教教育或探訪弟兄姊妹們,直到工作完畢才返回九龍N。

在2016年,大埔有信徒265人。

•樟木頭教會(1941年成立)

樟木頭村的教會,是因為丘馬利亞和磯法兩位執事,在沙頭角大埔奉耶穌名醫病趕鬼,給樟木頭村種下了種子,感動了全鄉,都願作真神的子民I。

1941年1月20日丘馬利亞同丘磯法、提多和廖雅各等到樟木頭村成立真教會。此村係廖雅各之村,均得了主恩信奉真教會。在成立教會的時候也有撒但的攻擊,曾有小學校長及商會會長,控告真耶穌教會為異端邪教集會、擾亂治安,應馬上趕出等。後經官方查問,經執事去解釋,回去以後又被對方二次控告。但控告沒有成立,從此他們對教會不敢攻擊C。

1947年3月,受洗同靈,男44名,女53名,共79名。

•鴨洲教會(1953年成立)

早在1930年代,有漁民於鴨洲附近打魚,遇風雨即登岸躲避,後搭建木屋為棲身之所。當年沙頭角是所有魚獲,一切農產品的集散地,鴨洲島民以印洲塘一帶水域作業,經常出入或停泊於沙頭角海面,因而有機會接受福音的澆灌,以單純的信心接受基督為救主J。

在1947年前後,灣泊鴨洲的大小船共有四十餘隻,全都是本會弟兄姊妹,共約人數有六百餘人,歸沙頭角本會的K。

1949年政權更替,政治形勢改變。礙於形勢,不得不放棄沙頭角的教會。1953年於鴨洲建造簡陋會堂成立鴨洲教會。始後,飄泊塔門、吉澳、西流江及印洲塘一帶的主內漁民亦來鴨洲參加聚會,自始教會日見興旺。

1953年香港政府推行全民教育,漁類統營處於同年開辦鴨漁民子弟學校,曾以會堂為課室,作育了鴨洲的適齡子弟,直到漁民子弟學校建成,才停止使用教堂作學堂J。

1964年鴨洲教會重建成鋼筋水泥會堂,翌年5月21日舉開獻堂靈恩佈道會。當時有從台灣來港巡牧的楊約翰和林奉來兩位執事前來協助,藉著他們見證和道理的勉勵,大家恆切祈求聖靈充滿。自始以後,人人熱心聚會,每晚設有晚禱會,逢週六晚舉行安息日聚會,每個月都舉行聖餐禮。常於學校操場或對面海灣滘寨山坡上舉開祈禱會,祈求靈恩。

從1971年底開始,每逢星期六晚上,鴨洲設有少年班查經和學習講道的訓練。九龍教會青年班為這項聖工,編排兩人小組輪流回鄉帶領。

隨著捕魚業式微,青年人不願繼承父業,紛紛向外發展,鴨洲島上人口相對漸少。部分青年到了九龍市區工作,因而促成日後成立九龍教會。又加上當時英國政府正開放移民政策,鴨洲教會三位青年藉友人之助赴英從事餐飲工作,移民熱潮自此展開。因此,促成了日後成立英國的教會L。

鴨洲島曾居住了過千名信徒,因他們抓住機遇,孕育了九龍和英國多處教會。雖然今天只有一位長老和他的家人留在島上,但鴨洲教會的歷史任務是否完結?是否應該好好利用她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地點,作為一個宣道點,繼續為主發光發熱,將鴨洲的宣道精神延續下去?這是香港聯絡處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每位鴨洲人要思考的問題。

•九龍教會(1970年成立)

1960年代,因著一群來自鴨洲教會的青年到九龍市區工作,先是由徐大衛執事帶領到當時的香港灣仔教會(聖法蘭西街)參加聚會,後因路途太遙遠,而改往土瓜灣黃炳堅弟兄家聚會,如此持續了一年多。後因黃弟兄搬遷,大家沒有地方聚會而不知所措M。

感謝主,後來與丘磯法執事商討,便租了上海街709號3樓一單位作會堂,租金由信徒共同分擔,每人量力每月奉獻五元至一、二十元不等。在1970年1月9日(星期日)舉開了三天的獻堂靈恩會,當時參加聚會人數約有二百名,把小小會堂擠得水泄不通。當時,有田輝玉、林碧梅、敦慕真,和黃翠華女執事負責G。同時,安排幾位弟兄(何三娣、何約翰和陳亞來)住宿教會兼管理會堂。聚會禱告常有人得聖靈,學習講道的青年,不但人數日增,並更熱衷於宣講神的道,例如從每段經文分享到三個月後,就能站在台前作見證。

那時有一位譚弟兄由西馬前往日本升學,經過香港作短暫的停留。有一天他參加九龍教會的晚間聚會(那時參加的,百分百都是年輕人),提議成立類似青年班的組織,便向丘執事反應,經長執會開會後通過成立青年班,於1970年6月14日舉開第一次青年班聚會,出席青年約有五十多位。青年班設主席一名、副主席四名、財政、書記、系負責和探訪組等。同年在鴨洲、沙頭角、大埔、樟木頭及九龍等處教會開辦宗教教育聚會N。

到1971年購買了新填地街621號三樓作會堂O。從1971年底開始,每逢星期六晚上,鴨洲設有少年班查經和學習講道的訓練。九龍教會青年班為這項聖工,編排兩人小組輪流回鄉帶領。

1972年2月在大埔的黃漁灘村,開始星期六晚上的聚會,亦是由九龍青年班負責派人前往主領。翌日便由該處前往大埔教會,繼續協助宗教教育或探訪弟兄姊妹們,直到工作完畢才返回九龍。

同年,沙頭角祈禱所也有了星期六晚間的聚會,仍是安排九龍教會當時宗教教育的青年教員負責領會。

九龍教會也常差派青年分出去探訪同輩,當時大家集居於官塘和大角嘴,探訪他們的時間是利用下班後和不需上課的星期天。後來,探訪的範圍逐漸擴展到散居在九龍、荃灣和秀茂坪的信徒家庭N。

九龍的鴨洲青年打從成立教會起始,便本著主內一家、和白白得來,白白捨去的精神服事教會,不單在九龍教會事奉,還回饋母會鴨洲,服事周邊的樟木頭、大埔、沙頭角和荃灣等教會。這種精神亦順理成章地延續到日後成立的香港聯絡處事工上。

隨著70-80年代原有之青年班成員陸續移民英國,教會開始思考應如何培養接棒者。

九龍教會成立不到十年,便經歷主要青年幹部移民外國的考驗。但感謝神,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二3)。憑著少量留下來的第一代青年幹部的弟妹,結合中年信徒,和教會的新生代,在神奇妙恩典帶領保守下,得到家長的支持(常全家出席安息日和晚間聚會)。藉著宗教教育、團契,和鼓勵孩子將恩賜甘心獻上為主所用,建立凝聚力,從小對教會聖工已有承担,並在跌跌撞撞的嘗試中,總算將聖工延續下去。

九龍教會2016年信徒數為270人。(下期待續)

註:

A.《聖靈報》,《香港》卷4號9,頁48。

B.《聖靈》月刊,406期,頁89。

C.〈丘馬利亞見證〉,《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8,1947.12.31。

D.《香港八十一週年沿革》,香港教會。

E.〈香港分會略史〉,《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6,1947.12.31。

F.〈沙頭角真耶穌教會略史〉,《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8,1947.12.31。

G.《九龍及新界教會洗禮簿》。

H.〈大埔墟真耶穌教會略史〉,《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8,1947.12.31。

I.〈樟木頭教會略史〉,《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8,1947.12.31。

J.陳西門,〈鴨洲教會史略〉,《鴨洲教會57週年記念特刊》,頁19-21。

K.〈沙頭角大埔墟教會的情形〉,《真耶穌教會卅年紀念專刊》,頁C57,1947.12.31。教會曾被稱為九龍香港教會。廣州張甯法執事曾訪問鴨洲,時為1947年左右。他在報告內提及鴨洲是「海中浮起來的小島,灣泊大小船共有四十餘隻,全都是本會弟兄姊妹,共約人數有六佰餘人,那得立有長執二三十人,歸沙頭角本會的,我們食了午餐,就在鴨洲開台聚會……。」

L.鄧雅各,〈擴張帳幕之地〉,《鴨洲教會57週年記念特刊》,頁27。

M.陳多馬,〈九龍教會獻堂感言〉,《九龍教會獻堂紀念特刊》,頁19。

N.陳西拉,〈本會沿革〉,《九龍教會獻堂紀念特刊》,頁25-28。

O.〈大事回顧〉,《九龍教會獻堂紀念特刊》,頁73-74。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