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現代桃花源 ◎撰文/鷹 ◎期數:363期 ◎2007.12號
近日,外子至圖書館借書時,於DVD放置架上,意外地發現一部許多年前名噪一時的電影──證人(Witness)。外子如獲寶物似地趕緊借回,與我一同觀賞,重溫當年看這部電影時,早已沉澱心靈深處的許多感受。

「證人」這部電影乃是描寫一個單純天真的阿米希(Amish)小男孩,在其父親的喪禮後,母親欲帶其去阿姨家小住,而在火車站的廁所裡,親眼目睹警探被謀殺,繼而成為警方賴以破案的唯一「證人」的驚險故事。劇中的男主角──一名賓州費城警官,因保護這對母子而身受重傷,被迫躲在阿米希族群裡避難,接受他們反現代生活方式的劇情,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最特別之處,乃是它真實地描述女主角所代表的阿米希族群簡單古樸、單純離俗的生活世界。到底「阿米希」是什麼呢?從電影中,我們可以明白,所謂的「阿米希」即是一群堅持簡樸生活的清教徒。他們大部分定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歷代以務農為生,不沾染世俗,也不被世俗污染。

「證人」這部電影,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這群清教徒的日常生活,如沒有電力、沒有電話、沒有汽車,只以傳統馬車代步等。還有他們被人欺負絕不反擊,絕不使用槍枝以暴制暴,完全以「愛」解決衝突的信念。

到底阿米希是從那裡來的清教徒?他們為何如此堅持過簡樸的生活?為什麼與現代文明刻意保持距離?想要了解他們,一定要先知道門諾信徒(Mennonite)。因為阿米希即是從門諾教派分裂而出的另一個教派,而且比門諾信徒更堅持過簡樸生活,更排斥現代文明。

16世紀初,就在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的同時,瑞士的蘇黎世(Zurich)發起了一種「再洗禮教派運動」(Anabaptist Movement)。「再洗禮教派」反對為嬰兒施洗,主張洗禮應在成年之後。他們以追隨耶穌簡樸勞苦的生活方式為依歸,故日常生活過得十分古樸清苦。這個「再洗禮教派」的成員中,最大的族群,即是門諾信徒。門諾教派(Mennonite)之名,即由其教派創始人荷蘭教士門諾西門(Menno Simons)的名字而得來。

17世紀末,門諾教派成立的160多年後,本身也經歷了第一次的教派分裂。當時一位名叫雅各阿曼(Jacob Amman)的瑞士教士,因有感於門諾信徒已逐漸偏離其創始人門諾西門的教導,逐步走向世俗,故另創新的教派,這新的教派也就是「阿米希」。阿米希(Amish)之名,即由阿曼(Amman)而得來。阿米希之所以從門諾教派分裂而出,最主要就是看不慣門諾信徒與世界越走越近。故阿米希比起門諾信徒,更加主張與世界分隔,回歸更原始樸實的生活。

不管是門諾教派或阿米希,這兩個「再洗禮教派」,因認為當時的天主教會及其他教派虛浮成性、華而不實,神職人員過於奢侈、不夠簡樸;雅各阿曼甚至質疑教廷擁有過多的權力及威望,故導致信徒不斷受到天主教和其他教派的迫害,許多信徒因而殉教。這群想要擁有自身寧靜世界,以過著與世隔絕生活來實踐其宗教理想的清教徒,只好紛紛逃離歐陸,坐船遠渡美國。

遷徙美國後,大部分居民住在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及印地安那州。後來,美國暴發獨立戰爭,為了躲避戰亂,有些清教徒乃移居加拿大。因地緣關係,大多遷居於安大略省,這就是加拿大有門諾信徒及阿米希的由來。他們由美來加定居後,大部分住在聖雅各市(位於多倫多西南方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附近。聖雅各市(St. Jacobs)小鎮之名,一般相信就是以艾米許教派創始人雅各阿曼(Jacob Amman)的名字命名得來的。

加拿大這個清教徒的生活世界──聖雅各市,因離多倫多不遠,我們偶爾就會去造訪。來到聖雅各市,會先經過遠近馳名的農夫市場(Farmers Market),因一週只有星期四、六兩天營業,總是人滿為患。市場裡販賣著肉品、糕點、新鮮蔬果、美麗鮮花、衣服及各式日常用品。

我們買過沒有加糖的藍莓派回家品嚐,爽口又不甜膩,非常好吃。還有用楓木燻製的火腿,不用冰箱保鮮,也不會壞掉,嚐起來風味十足。我們也跟一位門諾老太太買一種有別於市面上所賣的楓糖(Medium),這種楓糖顏色較清,(Light),楓樹的味道較淡,據說,只有在聖雅各市才買得到。那是用每年2月時,最早採收的楓汁煉製而成。為了一解困惑,我們順便向這位老太太請教門諾信徒與阿米希之間的差別,沒想到她竟哈哈大笑地說,其實她自己也弄不清楚。為了解答我們的疑惑,還跑去問隔攤的老闆娘,兩人甚至討論了一下,但卻依然說不出個所以然,我們才因此作罷,沒有再問下去。

在聖雅各市的公路上,隨處可見「注意馬車」的交通標誌,剛好與馬車後面掛著的紅色三角反光警示牌互相輝映,提醒從旁經過的汽車,勿撞上馬車(horse-drawn buggy)。當一輛輛現代汽車,於公路中呼嘯飛馳而過,古式黑色馬車不疾不徐地同時走於碎石路中,那種古老與現代交通工具融合於一的景緻,實在非常奇特!

放眼聖雅各市,處處是沃野平疇的農田。偶爾發現路旁的農舍,豎立著出售鮮花、蔬果、雞蛋及楓糖的招牌。我們曾在一農舍的養雞場買雞蛋,養雞場無人看管,完全任由遊客自行選蛋,自行付錢。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至養雞場挑雞蛋,感覺特別興奮!母雞剛下的蛋,新鮮、漂亮,任人挑選,非常有意思。我就剛好挑到兩顆母雞正生出來的蛋,因尚有母雞的體溫,摸起來溫溫熱熱的,感覺很不一樣!挑完雞蛋,我們把該付的錢放於指定盒內,內心一再感動他們相信遊客會誠實付錢的良善。

偶爾,路邊也有簡易招牌告知在賣鮮花,其買賣的方式也跟賣雞蛋一樣,鮮花一束束的放於塑膠桶內,任人拿取,任人付錢,完全無人看管。這種相信人性本善的買賣方式,真是民風純樸,對人充滿信任的寫照。

開車行駛於聖雅各市的鄉間小路,一座座簡樸無華的農舍,矗立於沿途中,綠色屋頂為門諾信徒房屋的明顯特徵。農夫於農田中辛勤的耕種,孩子們在田野中嬉戲玩耍。綠色的牧場上,匹匹悠閒的馬兒,自由自在地吃草、散步,好一幅人間仙境的景色,難怪有人將他們的世界,比喻為陶淵明的「桃花源」!很多人到聖雅各市參觀後,看到他們和平、淳樸、良善、安詳,沒有壓力、沒有競爭,沒有比較、沒有虛榮的生活方式,都很羨慕他們,期望自己也能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當我看著走在石子路旁的阿米希馬車,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生存於這個被富裕物質腐化、被暴力憤怒充斥的社會。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扶養一個孩子,能夠快樂地玩著自己做的木製玩具或棉布娃娃,卻不羨慕別人、也沒有怨言。阿米希的世界,沒有電視,沒有音響,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卻是那麼滿足,那麼喜樂。而我們存在的世界,雖有極高的物質享受,卻是那麼不快樂、不知足。許多的憂鬱症,極高的自殺率,吸毒及酗酒,色情及同性戀,謀殺及暴力……,讓我不禁思考到底誰才真正擁有「文明」?阿米希的生存世界,沒有豐裕物質的享受,沒有現代科技的方便,但神的寧靜與平和,卻充滿於他們的傳統生活中。

幾百年來,門諾教派與阿米希因對《聖經》看法不同,及對遵守《聖經》教訓鬆緊尺度的不一,各自分裂成不同的族群。大體上,門諾教派對《聖經》教義的解釋及實行較寬鬆,故門諾信徒並不排斥使用現代科技產物,如電話、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出門也會開車,並使用現代農機耕作。至於阿米希對《聖經》教義的看法及遵守就嚴格很多。故阿米希家裡沒有電力,不使用電器產品,出門皆以馬車代步,排斥以汽車當交通工具,不使用現代農機耕種,只倚賴馬來拖犁耙、做農工等。

這些清教徒的衣著,非常簡樸素雅。男子頭戴寬沿黑帽,身著單色襯衫、寬鬆黑褲,褲上只有吊帶,並不繫皮帶。衣服不准縫鈕扣,因鈕扣與軍服有歷史淵源。女子則穿顏色簡單的連身長裙,外加披肩或黑色圍裙,腳穿黑色鞋襪。臉上從不化妝,也不戴任何飾物,頭上隨時戴著只有黑、白兩色樣式統一、造型簡單的帽子(bonnet)。

阿米希男人未婚時,鬍鬚剃得很乾淨,婚後則留長鬚,但嘴唇上面不准留鬚,因嘴唇上面留鬚,是16-17世紀歐洲軍隊之傳統習俗。門諾信徒男子則不留任何鬍鬚,這是分辨門諾信徒與阿米希男人的簡易方法。

直到今日,這些清教徒依然以農工、木工、打鐵等人類最原始的勞動方式為生。由於生活簡單,沒有物質上的追求,沒有貧富間的差距,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幾乎沒有犯罪的事情發生。因《聖經》教導不能殺人,故拒服兵役及拒絕打仗。他們非常重視婚姻及家庭,最保守的族群,嫁娶對象只能是同族群的人,並且不允許離婚。

他們一生只在自辦的學校裡讀書,且只讀到八年級,就不再受教育。因為他們不希望孩子進到普通高中及一般大學讀書,受世俗影響;他們覺得只有留在自身的世界,才能維持其原有的單純簡樸。孩子從小就被教導要樂於工作,分擔家務。故除了讀書,更要幫忙農務,分擔家事。

他們雖然住在美國及加拿大,但彼此溝通時,都是使用德文,只有在跟不會講德文的人講話時才講英文。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可被允許選擇離開清教徒的生活世界,投入文明社會,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還是選擇留下來。

門諾信徒及阿米希對《聖經》的教導,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及看法。例如:《聖經》提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十二2),他們就因這經節而不使用電力,因他們認為「用電」即代表「與世界接觸」,也就是效法這個世界。所以最保守的門諾教派信徒(Old Order Mennonite)及阿米希的生活世界,是沒有電力的。

還有因十誡吩咐:「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二十4),及為了避免造成個人或家庭的虛榮心,有些較保守的族群,既不願照相,也不希望被別人拍照。因為他們認為照相是為自己留像,好像雕刻偶像一樣。很多母親為女兒縫製娃娃時,臉部皆無五官,也是因為他們覺得娃娃若有五官,就是雕刻偶像。

因為《聖經》提到:「但女人有長頭髮,乃是她的榮耀。」(林前十一15),及「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就該蒙著頭」(林前十一6),故女人皆留長髮,並將長髮梳起,藏於所戴的帽子裡。

基於「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十二14)、「不要以惡報惡」(羅十二17),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等經節,門諾信徒及阿米希拒絕當兵及打仗。因他們認為敵人也有可能得救,故認為基督徒沒有權力以「為國家打仗」為由來殺人,剝奪敵人得救的機會。

或許同樣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對他們解釋《聖經》的看法,不見得認同,但我對於他們矢志遵守《聖經》教導的信念,堅持與世界分隔,強調簡樸度日、無慾無求的生活態度,打從心裡敬佩。他們大可以跟世人一樣,重視物質享受,追求文明生活,但他們卻選擇簡樸勤奮、辛勞清苦的過日子,而且無怨無悔,終身如此,實在令我肅然起敬。想想人之所以煩惱纏身,憂苦度日,不就是因為慾望太多,追求太多嗎?他們的生活態度及處世哲學,真是值得現代人深思及學習。當然還有人認為,基督徒應該走向世界,把福音傳給他人,而不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或許他們認為,既然無法「兼善天下」,不如「獨善其身」吧!?

不過,我還是感恩並慶幸自己是在真教會信耶穌,因真教會有全備的真理及寶貴的聖靈,故我們在真教會信耶穌,可以全然釋放、全然自由;而不是狹隘的解釋《聖經》,以致綁手綁腳,苦修己身,沒有真正的自由。主耶穌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也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在真教會信耶穌,確實感受到自己是如主耶穌所說,一個心靈、肉體皆得自由、釋放的基督徒。

雖然門諾信徒及阿米希所過的簡樸生活,令人敬佩,但他們也有因教義而產生的問題。例如:他們可能因對馬車的樣式、帽沿的寬度、衣服的顏色等各種小事的看法不同而造成分裂;或因實施「閃避政策」(Shunning),而拒絕與配偶吃住,直到對方悔改錯誤的行為為止,甚至是「閃避」脫離教會或去不同社區的人,因而加深了人與人間的疏離。也因只能與同族群結婚,故造成許多近親聯姻,而讓他們的孩子有較嚴重及罕見的遺傳疾病,致使阿米希兒童的死亡率也較高。因不讓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而與政府教育當局發生衝突等……。

2006年10月2日早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蘭卡斯特(Lancaster)郡旁,一個阿米希聚居的小鎮,發生了一則駭人聽聞、震驚全美的慘案。一位32歲的白人,突然跑到阿米希學校行兇,用槍射殺了十位7-13歲的小女孩,當場造成五死五重傷的悲劇。兇手並在行兇後,舉槍自殺。

任誰都無法原諒凶手的暴行,但阿米希事後卻發表談話,說明他們原諒凶手,甚至建議法官,凶手可能不需為其暴行負責,因他們相信,凶手是被魔鬼控制,才會犯下此滔天大罪。

想想一位母親懷胎十月,歷經多少產痛,才把孩子生下來,歷經多少辛勞,才把孩子拉拔長大。如今,心所摯愛的孩子,就這樣被一位瘋狂的陌生人,奪走了寶貴的生命,從此以後,再也看不到小孩天真的笑容、純稚的身影。任誰都無法承受這樣的傷痛,任誰都無法原諒如此的罪行!

但據報紙報導,五天後,在凶手的喪禮上,參加葬禮的人士,有一半是阿米希,其中還包含遇害小女孩的父母及鄰居。葬禮進行時,他們甚至走到凶手遺孀旁,輕聲地對其說:「我們原諒他,並為妳禱告。」

阿米希不只原諒了凶手,甚至還將社會人士捐給五位小女孩做為醫療費用及重建學校的捐款,部分轉贈給凶手遺孀及三名稚子,以實際行動實踐了耶穌赦免罪人的教導,讓世人明白什麼叫「基督的寬恕」!此情此景,讓我一再想到主耶穌在十架上所說的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三34)。主耶穌面對逼迫、凌遲、侮辱、鞭打他幾乎致死的羅馬兵丁及猶太人,不但沒有責罵他們,咒詛他們,反倒求神赦免他們的過犯。深哉!神的愛!

阿米希這種寬恕罪人的行為,實在令我感佩不已。內心除了感動,就是慚愧,想到自己跟他們一樣信耶穌,一樣聽道理,但胸襟氣度,卻相差甚遠,只有不斷求神赦免、幫助!

無法想像阿米希可以如此寬恕凶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阿米希在那天那麼緊急、悲傷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堅持其生活信念。當天,因醫院實在太遠,當警方欲提供直昇機,讓受害家屬直飛醫院指認屍體及探視重傷者時,受害家屬卻拒絕搭乘直昇機,他們只願乘坐警方提供的汽車前往醫院,因乘坐汽車已是他們接近世俗的極限。他們親手為已過逝的小女孩做棺木,親手為小女孩挖墳墓,在小女孩的喪禮上,口唱阿米希自己的詩歌,在小女孩及凶手的葬禮時,要求媒體不要拍照及攝影,……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麼,仍舊堅持不沾染世俗。

中國晉代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因其身處的年代,政治紊亂,社會黑暗,充滿迫害及兇惡;故虛構了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桃花源,來寄託其對平靜世界的嚮往。遺世獨立的桃花源,村中人民古樸無華,完全與外面世界隔絕。幾世代過去了,根本不知外面世界早已改朝換代。雖有迷途漁夫突然來訪,告知外面世界早已改變,但他們卻不願離開此村而活,並切切交代漁夫回家後,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此村的存在,以免村落被打擾、破壞。

陶淵明必是對當時所處的社會厭惡不已,才會藉此文,盡情抒發自己對理想世界的夢想,期待自己也能覓得像他筆下漁夫所尋得的寧靜世界──桃花源。

原以為「桃花源」只是陶淵明虛構的虛幻世界,不存在於人間。沒想到21世紀的今天,竟還有這樣的地方存在。這個「現代桃花源」──門諾信徒與阿米希的生活世界,若是有空也來看看吧!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