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一間與保羅感情深厚的教會(下) ◎撰文/黎為昇 ◎期數:444期 ◎2014.09號

直譯經文1(腓一8-11)



保羅用心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一8)


保羅在第8節一開始就表達「因為神是我的見證」,用「因為」表示他敢在神面前坦然表白自己內心世界的理由,否則誰能真正知道任何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透過在神見證之下鄭重的表白,保羅敢大膽地宣告:不是因為他接受到腓立比教會的餽送,才假惺惺地說他好想念他們。而且他用現在式的「深深想念」說明他的想念是恆常性,現在進行的動作。

其實,思念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特別是當我們因為空間的隔離、時間的差距、或能力的限制等,使我們無法以實際行動表達愛心的時候,思念的愛便油然而生,正如保羅愛腓立比教會一樣。當時的他,不再像以前能自由行動,也不像從前一樣能夠將他從神所領受的充分給予他們的時候,保羅便藉由思念來表達對他們的愛。這也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一、思念是從回憶開始。第3節保羅說:「我感謝我的神在每次回憶你們時(直譯)」中的「回憶」,是指透過回想所得的資訊,2因此當我們要透過思念向某人表達愛的時候,最起碼要在腦海中想起對方,如同保羅時常在腦海中想起腓立比教會一樣。

第二、思念要加上祈求。第4節保羅說:「總是在我每次的祈禱中為了你們所有的人(直譯)」,其中的「祈禱或祈求」其意是基於某些推測的需要,也就是從主觀的判斷上認定某人在某些事有所不足或虧欠之下,而急迫性地向主懇求。因此,當我們在禱告中想起某人,有可能是因為我在認知上知道他在某方面有所欠缺,或像保羅帶著歡喜的祈求,希望我們所思念的人好上加好。

第三、思念、祈求後,還要加上思索。保羅在第7節說到「我因你們眾人的緣故一直去思索這件事是應當的(直譯)」,這裡的現在不定詞「一直去思索」,是指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思考某事,並且這思索的動作是連續性的、持續性的。3如此才能漸漸擺脫只站在我們的立場去推測對方的需要,這些需要往往是表面的,是一時的,若走不出這層面的桎梏,是無法認清神美意與奇妙的作為。

第四、進入主心腸裡的祈求。當保羅向腓立比教會表達感謝與思念之情後,保羅說,「我是多麼深深想念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的心腸裡(直譯)」(腓一8)。只有複數型的「心腸」,原意就是內臟,更指著腸子。在古時的世界,人們總認為內臟承擔心理層面的工作,包括人的需要、意向、與情緒或情感,以我們現在的觀念來看,等同於心。保羅指出他是在主耶穌基督的心腸裡深深思念他們,這意思是說,他是在聖靈裡從主耶穌的角度來看什麼是腓立比教會真正的需要?神對他們的期望與意向是什麼?什麼是主耶穌對他們滿足的感受?而什麼又是主真正對他們擔憂的事?

換句話說,保羅原先為他們所祈求的,是從他根據他們的近況所推測的祈求,但當他的思緒漸漸昇華而進入靈裡,則從神的觀點再次檢視腓立比教會的近況,也就是先進到屬靈層次上的看見,然後再根據所看見的為他們祈求。這樣的轉換,必須由代禱者在禱告中不斷地將被代禱者的需要、期望與感受帶入禱告祈求當中,而後去體會聖靈對被代禱者的感受、期待或「說不出的嘆息」,接著進入聖靈的思路,照著神的旨意替他們祈求。

舉例來說,當掃羅王在攻打亞瑪力人的事上大大得罪神之後,撒母耳離開掃羅,甚至到他死的時候,都不曾再與他見面。然而聖經記載「但撒母耳為掃羅悲傷」(撒上十五35),也就是說,撒母耳為掃羅王離棄神的事情,不斷地難過、悲傷,這是他盡先知的責任,並站在先知的角度,看見王被離棄時,國家必然受到虧損,百姓的信仰也必大受影響,他只有不斷地為他禱告。

《撒母耳記上》十五章35節接著說:「然而神改變心意,因為祂已經立掃羅為以色列之上的王(直譯)」,4換句話說,雖然神曾立掃羅為王,但此時祂改變心意了;撒母耳在尚未察覺神已經改變心意的事實之前,仍是不斷地為掃羅憂傷。接著,「神對撒母耳說:『你為掃羅憂傷到幾時?且我已厭棄他為以色列之上的王,你要把你的角倒滿油,我要差你去伯利恆的耶西那裡,因為我已在他眾子之中為我揀選一王(直譯)』」(撒上十六1)。撒母耳從一開始感受到神的失望而難過之後,接著因看見神改變心意的意圖,所以他的禱告方向也隨之轉變,改而求問神,在掃羅控管的政治環境下,要如何膏立新王。

因此若我們觀察保羅在主耶穌基督的心腸裡的祈求,便可以理解一群極有愛心的信徒,他們差派人千里迢迢地從馬其頓到羅馬為保羅送上物資,這樣的舉動,相信任何人一定也會像保羅一開始的禱告,對這些人充滿感謝、充滿喜樂,這群信徒實在太可愛了,然而當我們繼續往第9節看下去,卻發現保羅竟然為了他們的愛心祈求神,若我們不從神的心意去理解這事,一定覺得保羅實在是太不通人情了。

保羅為腓立比教會代禱(一9-11)


當然,腓立比教會的愛心按理說是值得稱讚的,但是當保羅在耶穌基督的心腸裡的祈求時,他便看見腓立比教會的愛心仍有不足之處,這可不是雞蛋裡挑骨頭,而是聖靈藉著保羅的書信提醒他們,目的是要幫助他們在生命與信仰的成長。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說,希望「你們的愛心仍能越來越豐富」。所謂的「豐富」原意是指在數量上充分的存在,甚至蘊含有超過所期待的。保羅接著解釋什麼是「愛心仍能越來越豐富」?保羅提出三個重點:

第一、愛心是始於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並以認識神為愛的基礎。

所謂的「知識」是指透過經驗或教育所得,在某領域上的理論與實務的事實、資訊、或技能。而「見識」意思是有能力去清楚地察覺事務,並因此了解該事務真正的本質,從而產生判斷事物的洞察力。因為這個字在新約聖經僅出現一次,因此我們根據其他文獻對這字的解釋,這字也有感受從外部而來的刺激之能力;5換句話說,「見識」就是經由感受外來刺激、或藉由仔細察覺事務所產生的明辨力。

而保羅所說「在各樣的見識」,是指仔細察覺事務所產生的明辨力是需要多面向的,不能僅局限以自己的視野來詮釋所要認識的事,尤其是對屬靈層面的認識。以保羅書信當中,屬靈層面的「知識」包括:用來指對神的認識(羅一28,十2;弗一17;西一10)、對神的奧祕,也就是道成了肉身成為神的兒子──基督的認識(弗四13;西二2)、對神旨意的認識(西一9)、對罪的認識(羅三20)、對身分改變穿上新人的認識(西三10)、對真道的認識(提前二4;提後二25,三7;多一1),以及對事奉動機的認識(門6)等。基於以上所陳述的諸樣的「認識」,使得「在各樣的見識」所產生的洞察力的範圍,必須擴增在極盡我們所能的範疇裡(西一28)。

而且愛心要能夠愈來愈豐富,必須在「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這條件上而成的,知識與見識固然在理性上與理論基礎上有其一席之地,但無疑的,它必須包括情感上的意願與心志上的順從,並且是以敬畏神為知識的開端(箴一7,九10)。

第二、愛心的動機必須禁得起考驗,才能勝過一般世人的愛。

首先第10節中的介係詞「進入」,其後若接帶冠詞的不定詞(The Articular Infinitive),則有表示目的之意,並意味有期待的結果之意。6因此保羅要腓立比教會信徒的愛心要「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其目的或期待的結果就是「為了使你們可不斷地證明這些更勝一籌的事」,也就是說為了證明他們愛心所做的事,比別人更勝一籌。現在分詞作為複數名詞的「更勝一籌的事」,其動詞帶有使某人與某事與眾不同,比其他的人或事更有價值或優勢之意;換句話說,就是更勝一籌之意。總之,要區別一般人的愛心與基督徒的愛心,有時從外在的舉止、言談是很難分別出來;但透過上述的「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的愛心,就能使一位愛神的人,基於因為這愛心更有屬靈與永恆的價值,而不是在數量或影響力比較之下的優越而已,使他的愛與一般人的愛分別出來。

不定詞的的原形動詞「證明」,其意思是對某事作出具嚴厲評判的測試或檢查,來確定它的真實性。因此要證明一個人真實的特質,必須接受連續性的、不間斷性的檢驗下,才能真真實實的把那人的本質顯露出來。同樣地,保羅要腓立比教會的愛心能夠越來越豐富,其中的一個要素就是要他們的愛心是出自於他們的本性,這樣的愛心必須要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是只有一時人性光輝的綻現而已。

接著保羅解釋「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的愛心比其他人的愛心更勝一籌的原因,就是保羅所說:「以致於你們是真誠與無可指摘直到基督的日子」。關於「真誠」這字,其原意為沒有塗蠟,後引申為誠摯的,沒有隱藏動機與矯飾。保羅用這樣的字眼形容它,其背景乃是當時有不肖商人,把有瑕疵的陶器塗上燃料掩飾並販賣牟利;而「無可指摘」的意思是清白的,沒有過失的,或沒有造成困擾之事。

「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的愛心,能在基督裡幫助我們導正愛心背後的動機,使我們破除行善後而陷入屬靈驕傲的陷阱。另一方面,這種愛心也能在基督裡幫助我們把缺點與汙點釐清,因為有些過失在神的眼中是無關緊要的,例如:叫錯別人的名字、被人認為不禮貌……等諸如此類與救恩無關的事;但有時我們誤把缺點視為汙點,使自己內心被過度自責的良心綁架。當我們有了「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的愛心,便能透過主耶穌寶血再次洗淨的良心來檢驗後,而不再被我們的心責備(約壹三21-22),如此才不會讓我們陷入歇斯底里的自責,使自己的靈性受損。

另外,為何「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的愛心可以比其他人的愛心更勝一籌的原因,就是這愛心的結果是「公義的果子」。所謂的「公義」,意思是做神所要求的行動,也就是做對的事而討神喜悅的行為;而「果子」除了指植物所生產的農作物以外,它還有一種意思是指已做過的事所產生的結果(太七16)。因此「公義的果子」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已做出符合神要求的事後,這件事對自己,或對周遭的人、事、物所影響產生的結果。

至於「公義的果子」所產生的結果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的結果就是在生活上有好的行為。完成式分詞的「已被充滿著」,該動作發生的時間是在「你們是真誠與無可指摘」之前,而且充滿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你們是真誠與無可指摘」的時候。換句話說,一個人的靈性要先滿有公義的果子,而且要持續這樣的狀態,也就是他必須作出符合神要求的事,如此他的生命便一直被他所做對的事所產生的結果充滿著,甚至成為他內在生命的特質,如此才有可能發生「真誠與無可指摘」的結果。

什麼是腓立比教會要結的「公義的果子」,也就是什麼是聖靈藉著保羅對腓立比教會提出的神所要求的事?若以上下文來看,「 已被充滿著」的動作的發生,是指著保羅進入主的心腸裡所祈求的內容。另言之,若腓立比教會開始作了「愛心仍能越來越豐富在知識與各樣的見識裡」這件事,便是「公義的果子被充滿」的動作已經發生,但保羅要他們這「公義的果子被充滿」的狀態必須一直持續到在基督的日子,也就是那大而可畏的日子到來時,他們被證明他們是「真誠與無可指摘」的時候。

因為「已被充滿著」是被動型態,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位信徒能夠被公義的果子所充滿著的原因乃是出於神,也就是「藉著耶穌基督」結出來的,而非靠自己的力量產生的。所以我們若想結出「公義的果子」來,必須要先與基督聯合與相交(約十五1-8)。綜而言之,這種好行為必須正如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9節所說的:「不是有我自己從律法而出的義」,而是「藉著相信基督,這在信心上從神而出的義」,因為因信稱義跟聖潔生活是不能分割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正如雅各所云:「你看信心與他的諸行為同工,而且從這些行為使信心得成全(直譯)」(雅二22)。

第二種的結果,就是「公義」本身就是果子。也就是說,在一個符合神旨意的生命裡,所產生的屬靈和道德的特質,透過這些特質所產生的行事為人的結果,這也是從另一角度對「公義的果子」的詮釋。至於「公義的果子」有哪些屬靈與道德的特質?其中以聖靈所結的果子所產生的九種特質最能表達其精髓(加五22-23),希臘文經文將這九種特質分成三個三個一組,簡單的說明如下:

第一組是從與神和好的關係而來,其中有「深愛」、「喜樂」與「和平」。所謂的「深愛」,就是基於真誠的欣賞與高度的關心去愛某人或某事;而「喜樂」是有歡樂與喜悅的狀態;至於「和平」,乃是寧靜、安然之意,也就是免於紛亂,是處於所喜歡的環境,有平安與穩定的場合。

第二組是面對人或事所產生的反應,其中有「忍耐」、「恩慈」、「良善」。所謂的「忍耐」是指在被刺激與不幸的環境下,情緒能夠安靜而沒有抱怨;「恩慈」的意思是以仁慈的行動,提供別人有益的事物;至於「良善」,則特別指著具有熱衷於他人福祉之正面的道德屬性。

第三組是因內在生命所自發的性格,其中有「信實」、「溫柔」、「節制」。「信實」的意思是某人有值得信賴或對人忠誠的特質;而「溫柔」則是親切和善的態度與舉止;至於「節制」則是指一股來自內在能控制我們自己的慾望與情緒的力量。

第三、愛心最終的目的是要榮耀神。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導引這件事最終發展的結果。「為了神的榮耀和讚美」是指我們追求生命被公義的果子充滿的目的當是為了要榮耀神,而不是展現另類的優越,或滿足與他人比較後勝利而得的成就感;保羅在《羅馬書》中,特別把後者的行為稱之為「追求建立屬自己的義」(羅十3)。

所謂「神的榮耀」大致可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指神絕對的榮耀,也就是祂自有的榮耀,這是獨一主宰所獨有的光輝、偉大與莊嚴,這部分的榮耀無論是人、天使、魔鬼,舉凡所有的受造物,無一能擁有的,甚至無一能在神絕對的榮耀前站立得住,如同我們的眼睛無法正視太陽光一樣(啟七11-12)。第二種是神顯明祂作為的榮耀,例如祂的榮耀顯於諸天(詩十九1;啟四11),也顯在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面上(林後四6),這就好像我們看見陽光在地球上所成就的一切一樣。

第三種是從被造物因自願完成了神的旨意,而使神得著榮耀(賽四十三7),也就是本節所提及愛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神的榮耀」。當神救贖人時,祂希望人能夠順從神救贖的旨意,也就是在祂救贖的工作中,從我們身上彰顯出祂真理的公義、聖潔、慈愛與憐憫……等屬神的性情,使祂得著榮耀(太五16)。換句話說,當祂的榮耀顯明在信徒身上時,便可因為他們彰顯屬神性情的好行為,成了見證神救贖的確據(彼前二12)。

所謂「神的讚美」的「讚美」是指表達讚嘆、欽佩或認同,其中有來自人對人的稱讚(林後八18)、神對人的稱讚(羅二29;林前四5;彼前一7)、也有從天使對神的稱讚(路二13)。本節則是來自人對神的稱讚,先從那些相信祂救恩的信徒(弗一6、12),由於他們已經歷神的救恩,便透過嘴唇向神獻上讚美(來十三15);然後在最後當救贖計畫完成之後,神便從天下一切所有的得著稱頌(弗一14)。

以上,是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禱告,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好的忠告。其實保羅所論及關於愛心的事,就是要我們的愛不要僅佇留在自我的感覺、理性、或夢想上,這些都只是世俗價值的生命方程式;他更希望我們將生命的座標,移動到屬天的方程式中,超越我們的本能、衝動、理想與願望,使我們因為滿有神的愛而反映出祂的愛,如此我們所作的便不再受自身條件與眾人褒貶左右,而隨時隨地都能在神面前「真誠與無可指摘」。

參考書目:

原文聖經部分

1. 希臘文聖經Nestle-Aland 27th edition,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2001.

希臘文字典部分與文法部分

1. Arndt, W., Danker, F. W., & Bauer, W. (2000).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Louw, J. P., & Nida, E. A. (1996).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electronic ed. of the 2nd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3. Newman, B. M., Jr. (1993). A Concise Greek-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Stuttgart, Germany: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United Bible Societies.

4. 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Greek (New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5. J. Gresham Machen, 呂榮輝、戴紹曾譯,《新約希臘文》(第四版),高雄:聖光神學院,1983。


註:

1.筆者為了忠於原文,所引用的經文均直接從Nestle-Aland 第27版希臘文聖經與BHS希伯來聖經直譯為中文,因此筆者所譯出的經文便忽略中文的流暢與文雅。

2.本文的字義皆出於希臘文原文字典,書目請參見本文末所列的參考書目。

3.現在不定詞(Present Infinite)是表明一種繼續的或反覆的動作;若是過去不定詞(Aorist Infinite)則表明簡單的動作。而第一章8節的「去思索」是現在不定詞,所以譯為「不斷地去思索」。

4.本節和合譯本與原意有些出入,讀者請自行對照。

5.出自於《致丟格那妥書信》二章9節(Letter of Diognetus 2:9)。

6.這種的句型希臘文文法稱作Accusatirus cum Infinitivum (帶有不定詞的直接受格),並且這不定詞之後的名詞,雖然是直接受格型,但卻是這字句的主格。例如本句的「」中的「你們」雖然是直接受格,卻是這子句的主詞,動詞則是不定詞的「不斷地證明」,受詞則是「這些更勝一籌的事」。請參閱J. Gresham Machen, 呂榮輝、戴紹曾譯,《新約希臘文》(第四版),第132至133頁。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