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自覺使命 ◎撰文/Rehoboth ◎期數:450期 ◎2015.03號

世人不惜代價為要升職加薪、有更好的前途,不單努力完成自己本分的工作,更是樂意去替老闆著想,討其喜悅去行事為人;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他們的賞賜。看在金錢、地位,甚至榮耀感的分上,知難而進,勤奮努力,常常因此而使事業取得成功,他們的經歷和精神也成為社會的榜樣,讓眾人羨慕效法。可見,自覺感和使命感一旦深深扎入一個人的心,所帶來的功效和改變是巨大的。

對神的事奉,卻有所不同,不是討人的歡喜、僅做表面工夫而已,而是因著敬畏神,按照神的旨意,甘心、忠心地為主做工(參:弗六6f;西三22-24)。每每想到如此,我主我王耶穌基督的事業豈不更應自覺經營,為要得到那天國永遠的獎賞,效法基督成為眾人的僕人,來完成主耶穌所託付給每位信徒傳福音的使命嗎?(可十六15)。不但如此,完成這一善工乃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藉著福音的事工來消除我們對神的疑惑和不信(太二十八17;可十六14),在事奉中體會出甘甜和恩典,從「風聞」有神,到「親眼」看見神(伯四十二5),這樣的信心,才可以與神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因此,自覺使命並不是僅僅靠「講臺訊息」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應建立在神蹟奇事上,更不應在人前炫耀,而忽視事奉的本質。

信仰的軟弱往往隱藏於自我滿足的「自閉」背後而難以發覺,就如同進入洞中的以利亞,表面上看他躲避追殺乃是理所當然,卻不知深陷所謂「大發熱心」的泥濘當中(王上十九9f)。他所看到的僅僅是別人的問題、自己的無辜和勢單力薄,現實的因素已經完全佔據了他思想的空間,這時的以利亞又如何能看出神的旨意、具有對神事奉的自覺使命感呢?神看出以利亞信仰的被動,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而這同樣也是今日我們應思考的問題──我們在神的家中做什麼呢?我們會不會過分看重外在屬世的因素,而在神的家中帶出世俗化的信仰呢?以利亞最終明白了,表面的轟轟烈烈並不能成為我們自覺使命的動力,更多微小細緻的工作需要我們細心觀察、留心去做,培養更多的工人乃是他當務之急的使命(王上十九11-18)。藉此,神訓練以利亞,讓他明白作為僕人所應盡的本分,使他從心裡真正甘願為眾人謀福,成為神合用的器皿(參:王下二9;提後二21)。

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之後,門徒的自覺使命感顯然大受打擊。信仰支柱的離開,使他們完全忘記了主耶穌揀選他們「得人如得魚」的使命(太四19),忘記了祂賜權柄給他們醫病趕鬼來宣傳神國的道(參:太十1;路九1f,十17),更加忘了主被賣的那一夜設立聖餐時對他們的囑託——「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十一26)。主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重現他們與耶穌一起時的點滴片段──得魚、擘餅(參:約二十一1-14;路二十四13-35),讓他們能真正從心裡感念基督的恩典,重拾對主火熱之心;更藉由耶穌三問彼得愛主之心,對比他之前三次不認主的痛悔經歷(太二十六75),激發他們跟從主的使命感(約二十一15-19),就是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為主耶穌作見證(路二十四45-48)。不可否認的是,五旬節聖靈降臨的切實體驗,更大大地加添他們為主作見證的能力(徒一8),聖靈充滿的講道,使人扎心(徒二37)。

教會舉辦聖餐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反省我們所行的是否配得神的揀選與厚恩(林前十一28),而自覺不配往往是生發使命感的開始——問出「我能為主做什麼?」保羅用自己為例子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如何靠所領受的福音站立得住(林前十五1f),一個不配的人如何蒙恩稱為使徒,並且祂所賜的恩不是徒然的,因著這種不配的心,更激勵保羅格外勞苦為神傳福音(林前十五9-11),使得眾人能因這福音得救(林前十五2)。一個人從聽到福音的那一刻開始,神的道理藉著聖靈的感動扎入人心,凡領受真道的人,虧欠之心悠然而發,必會問出該如何彌補對神的虧欠,解決罪的問題(參:徒二37)。保羅在回憶自己歸主經過中,當他意識到自己所逼迫的耶穌正是主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主啊,我當做什麼?」(徒二十二10);這也成為他自覺使命的開始(徒二十二14f),並能忍受屈辱,肩負使命,以此為可喜樂的(林後十二10),為眾教會的事天天掛心(林後十一28)。

切實悔改不單是信仰心路歷程的開始(參:徒二38),更是信徒自覺使命的開始。在意識自身的罪後,便有強烈的願望來報答主(詩一一六12),其行為的表現所結出的果子便與悔改的心相稱,並成為一生悔改的動力(路三8)。以利亞、保羅所學到的,我們今天學到了嗎?以此共勉之。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