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談父母的成長(上) ◎撰文/杏仁子 ◎期數:451期 ◎2015.04號

演員最難演的角色是演自己,拿筆的人最難寫的是寫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最怕的自然是在紙上談父母經,因為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站在一個制高點,抽離現實客觀的論述。難怪聖經上談最多「為人父母者當如是」的,是那位沒有屬肉兒女的保羅。

感謝神賜我一雙兒女,天真可愛、個性鮮明,可我常苦惱他們都自認為是獨生女與獨生子。有時孩子抱著我摸著頭親密的告訴我:“Mom, you are the best mom ever in the whole world.”(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嘿!甚麼辛苦都算不了啦!那感覺真像要飛上天似的,才沒幾天,同一個人沒兩句話竟臭著一張臉,像要不到債的債主一樣奪門而出,如同宣布我是世界上最差勁的母親。唉!這甚麼呀?

為人父母的無奈


我常想,甚麼樣的父母算是成功的父母呢?是兒女功成名就的父母嗎?朋友間有的孩子天生乖巧聰穎,不必父母太操心,各樣的表現都非常優異;有兒如此,做父母那種光榮與驕傲自是天經地義。但也有為家中那頭特難搞的黑羊(black sheep),意味特立獨行與其他兄弟姊妹不同(但與中文的害群之馬不同),日夜付出心力卻老接到學校或警察局電話的父母。這些朋友結婚前可都是表現優異的模範生啊,他們老想不懂基因重組時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他們算不上成功嗎?那就別身殘障或學習障礙兒的父母了!兒女的「成功」好像永遠地與他們無緣,有人輕易地可以享受父母這個天職的快樂與殊榮,有人鞠躬盡瘁卻只能面對無盡的挫敗感!

其實,做父母都有無奈之處,就是資優兒的父母也不例外。約伯的兒女夠出類拔萃了,當他們的老爸約伯定時為這群高枕無憂,聚會歡樂的兒女獻祭時,擺攤續桌的他們好像也沒有隨伺在側,暮色中敬虔的約伯默默地為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祈禱著。這段敘述沒有鏗鏘有力冗長的理論,但深深扣人心弦,淒然無言是為人父母者的無奈,束手無策的痛與綿長的愛恐怕是理論派之父保羅所無法描繪的!

窮極一切的努力溝通、勸勉、開導失敗後,只能舉起禱告的手晨昏為兒女流淚禱告的父母或許可以這樣自我安慰:唯一被神稱為義人又是被世人尊敬的烏斯地大亨約伯,可能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沒有人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孩子小,不能言語時,我們回憶自己父母的示範,翻遍所有可能的參考書依樣畫葫蘆;等到孩子慢慢大了,能表達意見,開始不聽話、頂嘴,甚至反過來批評或嘲諷我們時,才知道真正教導我們如何當父母的是我們的孩子。這個神派來的老師,對我們全方位的要求,讓我們根本無法說NO。試想,我們養大孩子,卻變成孩子眼中落伍、神經質、無法溝通,不夠民主守舊的老派人物,是何等難堪啊!被孩子逼得我們不能不進步、成長,就像已經老成的動物要重生更新得蛻皮一樣。做父母得自我剝皮,生一個剝一次。因女兒而強迫成長,鮮有人說樂在其中的,當然前頭也說過,凡事有例外,只能說讓人羨慕的不得了!

資訊爆炸時代下想成長的父母


在網路上收到一則訊息,標題怵目心驚:〈智慧型手機是這個世紀的毒品〉裡頭的每張照片,每個人均低頭在看手機。其中有一張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兩次就職照片比較,頭一張人人端坐看著前方,另一張相隔四年,則是包括來賓,總統本人、總統夫人、兩個女兒,每人都中了世紀的手機毒。雖說低頭族病害已成世界性的世紀公害,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時代的訊息的傳播、吸收,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快最方便的。比起我們的先祖,不斷充實新知再沒有任何困難或是藉口。

外子與我雖自嘲是山頂洞人,刻意拒絕持有這種手機。但不可否認,我們每日也都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坐在電腦前google。Did you google yet?(上網了嗎?)谷歌(google);網搜這個字已經變成一個與「讀書」同義的動詞。

科技分秒進步,這個時代下成長的孩子所面臨各樣的衝擊都數倍於我們的孩提階段。做父母的,必須去學習如何搜尋電腦資訊,成了這個時代了解孩子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基本條件兩代間的溝通難免產生困難。科技提供了方便充沛的諮詢庫,固然幫助做父母的免去文盲之慮,只是每天google的父母就算是不斷自我成長的父母嗎?

思考是成長的鑰匙──馬利亞的啟示


為了瞭解兒女,我們不敢漏掉google上可參考林林種種親子教育範疇的配套活動。然而父母自我成長真正的關鍵並非在長長一串必須做的表格(must do list)上一一打勾,乃在於從靈性的更新中得力,而能引領整個家庭在這個分分秒秒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健康平衡的生活。為人父母者的成長首在「思考整理分析」資訊。

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聖經中隨著兒女成長一路思考的代表:「反覆思想」天使的話(路一29)、將兒子耶穌的話存在心中(路二47-51)、作詩歌回應約翰母親以利沙伯的問安(路一41-55)、希奇西面在聖殿中對兒子耶穌的祝福與預言,還有女先知亞拿針對嬰兒耶穌的講說(路一25-39)……。她思考解讀的能力讓她的靈性持續不斷的更新,不斷地調整改變她的角色,使她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堅韌。

從來沒有一個做父母的接受到的訊息會比馬利亞更勁爆;沒有一個父母需要解讀的訊息能比馬利亞更困難;沒有一個父母需要強迫自己去做的調整比馬利亞更巨大;沒有一個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必須比馬利亞更加謙卑;沒有一個父母在孩子被污辱誣告時會比馬利亞更低調更冷靜;沒有一個父母因為兒女的事故要承受比馬利亞更大的撕裂、心被刺透;沒有一個父母在孩子走了之後,要比馬利亞更勇敢承擔兒子的死亡帶來的辱罵逼迫……。

馬利亞因為母職,一直改變一直調整自己:她從一個夢中驚恐而醒的童女,成為一個馬槽前新生兒的母親,經歷了瞬間的喜悅又要為了保護兒子性命,連月子都不能做,連夜起身移民;幾年後在返鄉的人潮中驚慌尋回失蹤的兒子卻被回嘴,她冷靜有智慧地把這一切事(表示很多事)都存放在心;接著在朋友喜宴中被施展神蹟的兒子吐槽,仍然力挺兒子(交代辦事的人照兒子的話去做);兒子被批評議論,她全然安靜無聲地相信支持跟隨;最後兒子無辜地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直流,她只能在十字架下無助心碎地哭泣。三日後卻發現兒子墓穴成空屍體不見了,爾後在親眼看到兒子復活,從莫名所以不知所措的低谷到活活見證這兒子就是神的驚喜,她的身分從一個母親轉變成聽從基督吩咐迫切禱告祈求聖靈的信徒。馬利亞的成長,安慰了我們這些抱怨連連,垂頭喪氣的父母啊!我們流的眼淚豈能與她相比,我們生活上需要的勇氣本不到她的萬分之一。

回到我前面的問題,甚麼樣的父母算是成功的父母?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給了我們答案──能夠從信仰中得到力量,成功地調整自己的角色就是成功的父母。因為這樣的父母,在神所賦予他們的產業(兒女)上盡責栽培耕耘,而且也豐富了自己與周遭他人的生命。

馬利亞成功的祕訣,應當在於她反覆思想的個性與能力。也就是說,她能夠不斷觀察反省,加上深入的禱告而持續地自我教育。她對每一個生活中的挑戰、危機,因應的方法不是逃避、自憐而是從自我生命的成長去琢磨蛻變。

特別是她的禱告必是深入的,因為忙碌而膚淺形式上的禱告不能讓一個被兒子打臉的母親自約而肯定的說:凡祂(我的兒子)所說的,你們就照著去做(約二5)。她對於自己肉身的兒子屬靈上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的認知,隨著主耶穌的表現與日俱增。

馬利亞的人生課題,因為長子的到來與長成對自己生命的衝擊,沒有任何一個母親可以理解、評比。她的成功是承擔挫折、恐懼、壓力、憂傷、眼淚………。種種世上第一也是唯一的苦楚換來的。主耶穌所喝下的那杯,做母親的不也算有分嗎?當然她的喜樂也非常人配得。雖然聖經以完全屬靈的角度來看待主耶穌的受難與復活,但主耶穌得榮耀的時日,作為肉身母親的馬利亞,心理上極度的張力與興奮度則是常理可推斷的。

相對於馬利亞,我們只是平凡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兒女瑣瑣碎碎的事就足以使我們煩惱的茶飯不思、七竅生煙、兩鬢染白。但思想馬利亞的淚與笑總是在無奈舉目望天時,為孩子的長進欣然流淚時,為同為人母的我帶來很多的啟發。

我們的生命成長向度與馬利亞不同


我們雖同為人父母,其實與馬利亞的思考內容非常不同。不同點在於馬利亞不能從兒子耶穌的身上,看到常人在育兒的過程中目睹原生家庭對其性格的塑造與影響(因為主耶穌是基督、是神道成肉身,馬利亞與主耶穌肉身的關係雖是母子,但沒有這種反射存在。聖經中關於馬利亞與主耶穌其他兄弟姊妹有限的資料,也無法讓我們臆測主耶穌的兄弟姊妹是否給馬利亞帶來這種教育。)

生理基礎上,孩子有我們的基因遺傳表現;在社會心理上,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法雛型,乃是依據著自己成長原生家庭的模式。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與手足的教養,成為我們親子教育認知的的一個模仿對象。不管我們是否認同,若沒有深入的思考與反芻,無形之中,我們就慢慢複製了上一輩的教養習慣與價值。某一個時刻,竟發現孩子的言行舉止竟然與自己一模一樣,這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基因與學習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

但有些例子卻可以反駁這種「生命影印機」的說法:

正常情況下,非常感念父母無條件恩慈付出的人,對兒女自然也會同樣的百般呵護。可是也有人因為幼年失怙,立志要讓兒女過好日子,所以照顧起兒女鉅細靡遺。另外,理論上童年沒有親情滋潤的人,不懂得如何向兒女表達愛意,跟子女的關係是冷漠的。可是也有人卻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過度保護,為了不讓兒女有那種窒息感,所以不願事事為兒女打點照應,希望兒女能夠早日獨立自主、刻意保持距離。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同一類型的原生家庭,所延續下一代的親子互動型態可以完全相反,而完全相反類型的原生家庭,所延續下一代的親子互動型態卻也可以歸成同一類。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生命過程是可以完全複製的!在基因與學習兩個行為塑造的因素外,還有一個「思考與選擇」的變數,這個「思考與選擇」的變項,就是轉換生命類型的密碼。

在育兒過程中「處理未來的不安與過去的不滿」


主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文中,指出全人類生命成長延續時必然面臨兩大問題:「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1-12)。第一,是對未來的各種需求的不安;第二,是對過去種種不滿的處理。憤怒的發生當然有現在進行式,但是能夠處理過去的不滿,學習新的態度,建立不被怒氣所控制自主(not overwhelmed by anger but in charge)的行為模式,才能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衝突。

未來各種的需求包括:生理物質上的溫飽(工作,工作的前身是學業)、心理上的尊嚴與愛的滿足(能力表現、親情、愛情、友情的追求)、靈性上的飽足(屬靈生活)三個層次。不安則可以表現在擔心、焦慮、恐懼、害怕上,過去種種的不滿則可以後悔、憤怒、記恨等等呈現。

害怕與憤怒(fear & anger)是我們每天向前看、向後看面對問題時概括的兩種情緒。每個人天天要思考整理的就是主導文中這兩個由未來與過去所帶來的課題,主耶穌教我們用信心交託克服害怕不安、用饒恕赦免化解憤怒。(下期待續)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