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如何傾聽子女 ◎撰文/璞琢 ◎期數:452期 ◎2015.05號

從小到大,「爸爸回家吃晚飯」的呼聲,一直是中外教育學者專家大聲疾呼的金科玉律。但是爸爸回家吃晚飯後,全家的人一起坐在餐桌旁,真的就改善親子關係嗎?

如果晚餐時間,全家人一起禱告謝飯後,各自埋頭苦幹,滑手機或平板電腦,享受自己的網路世界,偶爾用簡訊打招呼?如果用餐時間,全家一起吃「電視飯」,目光的交集不在彼此,而是電視螢幕?如果用餐時間是長輩開講「一言堂」時段,晚輩只能「有耳無嘴」,當無聲的聽眾,努力吃飯?如果用餐時間是家長對兒女興師問罪的管教時間,或是每個人帶著情緒包袱回家後,宣洩情緒垃圾的時間?如此的晚餐時間,豈是教育心理學家所期待的親子互動時間?

晚餐時間的課題,不止於全家人忙碌一天後,大家聚在一起共進晚餐。重點是如何善用晚餐時間,成為培養親子關係的機會。然而,今天許多家庭面對的難題,未必是能不能夠聚在一起吃晚餐;真正的難題是全家人共聚一堂,不知道要如何開口說話。特別是家中有執念的年長者、更年期的父母、或青春期的子女的家庭。談話中突發的一兩顆情緒變化球,常讓人苦惱,不曉得如何回應才不會傷和氣。反倒讓期待中談笑風生的晚餐時間,變成熱鍋上螞蟻的焦慮時段,天天都有好戲看。因為不知所措,便發明一些自以為能夠製造個人安全感的方式,避免言語衝突,打發一天當中,家人難得共聚的時光。

雖說親子間的血緣關係是與生俱來,但親子間的感情關係,卻需要花時間培養和用心經營。日常生活的交集,不一定等同於心靈世界的交心。交集來自共聚的時光與共同活動;交心來自彼此的信任與心領神會。為什麼常覺得孩子明明人在眼前,他的心卻遠在天邊?為什麼從前跟孩子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現在卻話不投機三句多?為什麼孩子寧可躲在心靈深處的某個角落裡,卻不願意敞開心扉與爸媽說話談心呢?是現代的孩子早熟?藏心事?搞神祕?還是父母碎碎唸的功力驚人?父母的管教方式失當?難道說一下、講一下孩子都不行?父母要怎麼教養下一代?父母要怎樣與子女溝通?難道還得靠e時代的簡訊、電子郵件、社交網站才能跟孩子交流互動嗎?

或許不少父母嘗試過被學者專家大力推薦的「傾聽」方式,作為尋求改善親子關係的管道。想認真瞭解孩子的心思,卻常常覺得才開始傾聽沒幾句,就聽不下去。壓不住的氣頭一沖上來,反倒傾覆彼此情緒的堡壘,經歷親子關係觸礁的慘劇。為什麼明明都跟孩子講:「告訴爸媽,不會罰你」,自己也努力壓抑情緒,孩子還是不說實話?又,為什麼孩子好像說了,卻聽不懂孩子到底想說什麼?為什麼不曉得如何回應孩子的心情故事,或許關鍵在於父母與子女雙方,都對彼此的親子關係,同時感到缺乏安全感的恐懼。

《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主耶穌曾用浪子回頭的比喻,描寫天父不僅用愛心接納叛逆小兒子的回頭,更用動人的親子關係,安撫大兒子的冷漠與憤怒不平。這個比喻,同時顯出天父傾聽兒女心聲的大愛與智慧,教導現代父母如何化親子間的危機為轉機,並幫助孩子的生命成長。

一.傾聽是面對衝突的信心操

學習放下自我,以對神的信心和包容的愛心,給予孩子犯錯和覺悟的成長空間。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路十五11-12)。

孩子要求父母生前分遺產,與父母安排生前信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故事中,小兒子在父親面前,開口要求父親先將父親死後屬於小兒子的那份遺產給他,父親就分給他。或許會覺得怎麼會有如此「聽話」的父親?

試想,這位父親聽到小兒子無理要求時,他聽到什麼?單單只是字面上分財產的要求嗎?父親是否感受到小兒子潛藏在說話語氣中的無知悖逆?父親是否看到小兒子臉上桀驁不遜的神情?父親是否聽見小兒子「給我財產實踐夢想」的心聲?

試想,內心被無知憧憬充斥,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子,開口跟父親要求分財產的時候,豈不是硬著臉鐵著心,毫不留情面地對父親說話?他的心裡豈有餘地容下仁義道德之禮教勸說?有什麼能勝過他拿到財產後,可以追求實現的豪情壯志呢?

為什麼父母有時會聽不進孩子的話?或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會感到緊張憂慮?為何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的情緒有時會失控,或強烈堅持自己先入為主的立場?因為覺得只有自己才是對的?因為捨不得孩子犯錯吃苦頭?害怕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害怕自己失去原有的立場後,一切會失序,無法處理好孩子的問題?或是害怕被冠上低效能父母的罪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需要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父母也需要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當父母與子女都能夠在神面前,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與過犯,親子關係才能夠在主裡一起成長。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父母願意放下個人的完美主義,才能卸下心中的不安全感,坦然面對孩子成長的挑戰,以及克服父母成長的各種難關。

在天父面前,父母本身是神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是神的孩子。換句話說,父母與子女都是神的孩子。回想天上的阿爸父,過去如何帶領我們走過艱澀崎嶇的成長路,在自己的過犯錯誤中跌倒後,如何靠阿爸父再站起來,造就今日的我們。我們自己既是這樣長大的,何苦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放下身段?何苦為了保護孩子,不願孩子犯錯吃苦?過度的保護,豈能夠讓人適時把握親子溝通的機會,幫助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呢?

傾聽不是聽話,也不是有求必應,而是學習放下自以為是的預設立場,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情緒,學習憑信心,將自己和孩子交託給神。相信神會親自帶領祂的孩子,讓祂的孩子在過犯中明白自己的不是,在悔悟中靠著神更堅強地走回正路。你是否願意效法天父用愛包容孩子的不是,憑信心放手,給孩子犯錯和覺悟的成長空間?

二.日常的傾聽是患難中最有力的親情呼喚

給予挫折中的孩子,被父母接納的盼望與回頭的動力。

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路十五18-20)

揮霍無度、耗盡家產、遇到饑荒,淪落到靠養豬的低賤工作為生,卻依舊無法餬口的小兒子。山窮水盡,人生最潦倒的困境中,想起他慈愛的父親,想到願意接受他無理要求的父親,生出信心,相信父親也會願意接收他當雇工的請求。因此他決定要回家,鼓起勇氣向父親請罪,請父親收留他當雇工。

為什麼學齡前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會哭鬧?遇到錯誤時會選擇撒謊不認錯?是孩子被自己的過犯嚇到?還是害怕被父母責罰的自我保護措施?或是害怕爸爸媽媽不再愛他,不要他這個孩子?為什麼時常耳聞青少年與父母吵架,負氣離家出走?或是考試成績不佳,心情不好,想不開就自殺尋短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是孩子脾氣倔?挫折容忍度低?憂鬱症作祟?還是在他們的心裡,少了一個可以被父母接納的盼望與安全感?少了一個回家後,會有人聆聽他哭訴,和安慰、鼓勵他的盼望?

有位姊妹覺得正面教導孩子誠實作人很重要,堅持以「坦誠從寬」的方式,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過犯。當年幼的孩子犯錯時,她會好聲好氣地要求孩子,誠實的將事情的本末說出,想想是在哪裡出錯,想想下次可以怎麼作,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與孩子談話過程中,沒有起伏的情緒,只有誠實的表述、仔細聆聽、客觀的討論。母子二人就事論事,冷靜分析問題與研擬解決方案。有次六歲的孩子自以為可以跟媽媽邀功領賞,在準備領獎的路上,這孩子突然發現自己弄錯了,坦白對媽媽說:媽媽,我弄錯了,不能領獎,因為我沒有達到領獎的標準。面對孩子的坦然與誠實,這位姊妹決定給孩子一份特別的鼓勵獎,鼓勵他誠實作人。

曾有位弟兄一時失去儆醒,不慎被罪勝過,行神眼中的惡事,得罪神。當他的罪行顯露後,他陷入極度的沮喪與痛苦中。身旁的朋友擔心他會想不開,自殺尋短,罪上加罪。在如此被罪惡捆綁的苦境中,他對朋友說,雖然他已經失去主裡的福分,就算現在他什麼都不是了,他要回家。因為家裡還有個愛他的媽媽,他還是媽媽的兒子,他要回家找媽媽。後來,他真的回家,他的母親在悲痛中,依舊用愛接納他,讓他有勇氣繼續往後人生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坦誠溝通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培養和鼓勵的好習慣。傾聽不是親子問題的急就章,而是平時培養親子關係的管道,讓孩子覺得擁有被父母接納的安全感,才會習慣對父母敞開心門。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信心的空間,生命的方向也需要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歸宿。日常生活中的傾聽,是患難中最有力的親情呼喚,給予挫折中的孩子,被父母接納的盼望與回頭的動力,幫助孩子能夠在挫折中站起來,從新得力再出發。

三.無聲勝有聲的傾聽暖身操

用慈心和雙手接納擁抱孩子,打開孩子的心門。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十五20)。

曾為人養豬,又髒又臭又潦倒的小兒子,還沒走到家,他的父親在遠方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跑去抱他,與他親嘴。試問,這位父親是剛好看到小兒子回家,或是他一直在等待小兒子回家?看到曾經讓他心碎的不肖子,這位父親的心裡,沒有惱怒憤恨,反倒動了慈心,主動積極地用慈愛,親吻擁抱狼狽不堪的小兒子。父親溫暖洋溢的愛,怎能不融化父子間因過犯所凍結的冰山呢?

孩子什麼時候最需要父母?快樂的時候,或是難過的時候?什麼時候最難過?莫過於犯錯遇到挫折的時候。當他們遇到困難,知道自己犯錯,到家長面前尋求幫助和原諒時,家長會用何種神情予以回應呢?例如,當孩子拿一張不及格的考卷回家給父母簽名時,父母的心思和目光會落在考試卷上,還是孩子身上?在如此時刻,曾否仔細端詳孩子的表情,或是想過自己的神情?為了在不及格的試卷上,有個家長簽名所引起親子互動,是子女影響父母,或是父母影響子女呢?

一位姊妹分享,有天晚上她在電腦前忙著趕工作報告。她的女兒與她互道晚安,上床睡覺後不久,躡手躡腳地到她跟前,以手示意,要她不作聲。神情很害怕地拿了一張差一點及格的考試卷給她,要她簽名。隔天才能將試卷交回學校,跟老師交差。無意間,這位姊妹被自己在電腦螢幕裡反映的冷酷表情嚇到,沒想到自己的神情,竟然自己看了都覺得可怕,更何況是讀小學的女兒呢?她趕緊放鬆臉部僵硬的肌肉,勒住即將脫口而出的訓詞,改以輕聲緩和的口氣問女兒,發生什麼事。女兒稍微紓解緊張,悄悄地說,第一次的大考很難,全班都不及格,全年級只有四個人及格。聽完女兒的解釋,明白其實女兒考的並不差。這位姊妹便適時安撫孩子的情緒,在考試卷上簽名後,讓孩子安心睡覺。

困境中的孩子想要開口跟父母求助,有時未必容易。如果父母能夠觀察到孩子難以啟齒的需要,先放下身段,以寬廣的心接納孩子的現狀;以和顏悅色、溫暖的愛心、輕柔的肢體語言,安撫孩子不安的心;無聲勝有聲的傾聽暖身操,就能夠輕易地敲開孩子的心門,聽到孩子的心聲。

四.面對認知差距的四到傾聽術

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打造心對心的親情對話,給予孩子正面中肯的回應。

這位慈愛的父親,好不容易盼到迷失的小兒子回家。正開心舉辦歡迎小兒子回家的宴會時,他的舉動,卻招惹大兒子心中不平的怒氣。這位有智慧的父親,用四到傾聽術,解開大兒子的心結,化解父子間的認知差距。

1.眼到:看到孩子需要與父母溝通的心情,積極製造親子溝通的機會。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路十五28)。

大兒子心理不平衡,在宴會場外鬧情緒的時候,身為宴會主人的父親,並未視而不見。相反地,父親看見大兒子站在門外的身影,更看到大兒子心裡的不滿,和那需要與家長溝通的心情。父親放下身段,主動親近生氣中的大兒子,積極製造親子溝通的機會,敲開孩子的心門。

2.耳到:聽孩子的表白與心聲。

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與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財產,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路十五29-30)。

先讓孩子完全表達心中的想法,有助於孩子自己整理紛亂的思緒。言語抒發情緒的過程中,讓孩子漸漸釐清自己的問題。當孩子說話時,父母只用耳朵聽話,尊重孩子的發言,勒住自己的舌頭,不用言語打斷或打岔。當父母先聽進孩子講的話,孩子就容易聽進父母之後說的話,創造雙贏的溝通管道。

3.心到:用心回應孩子的心聲。

父親對他說:兒啊!(路十五31)

「兒啊!」簡潔有力的親情呼喚,提醒大兒子,在父親心裡,你是我的寶貝兒子。讓大兒子知道,他所說的話,父親都聽進心裡,放在心上。當孩子感受到他們與父母的對話,是建立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不是面對強權的抗衡關係,自然敞開心門,進入協商的大道。

4.口到:心對心的親情對話。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弟兄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31-32)。

大兒子不平的心聲:覺得在父親眼中,自己好像是隱形人;父親,未曾在乎自己的存在。

父親的真情回應:孩子,仔細看看,我一直在你的身邊,我的就是你的。看看你擁有家中一切物質和親情的富足!看看回頭的浪子弟弟,他歷盡滄桑後能夠平安回家,是爸爸萬貫家財都換不來的,所以我們當歡喜快樂啊!

心對心的親情對話裡,沒有批評、沒有指責,走出負面思考的牛角尖;以正面中肯的回應,引導孩子正面思考的方向,拉進認知差距,打造親子共識。

寬宏的心


哥林多教會是使徒保羅曾花一年六個月,以如父的心腸苦心牧養的教會(徒十八11;林前四14-15)。然而面對哥林多教會層出不窮的教會問題,保羅不得不提筆寫信教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勸勉基督徒應有的體統與典範。在《哥林多後書》六章12-13節,保羅點出成功溝通的關鍵:寬宏的心。

親子溝通是神賜予父母和子女,靈命一同成長茁壯的機會。傾聽是促進親子溝通的方法之一,傾聽不是親子問題的急就章,而是一種值得培養和鼓勵的親子生活習慣。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學習保羅的榜樣,對孩子「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林後六11)。孩子也要學習保羅的勸勉:「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林後六13)。希望父母與子女都能夠自日常生活中,培養彼此信任的坦誠溝通習慣,透過「四到」傾聽術,聽到彼此表面言語行為之外的心聲,進行心對心的親情對話,用愛心彼此包容,用信心一同在主裡成長!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