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迦勒人談敬老 ◎撰文/陳日頌 ◎期數:454期 ◎2015.07號

每次參加迦勒團契活動,看到承辦的教會無不卯足全力做好接待的工作,尤其看到餐桌上那軟Q豐盛兼具色香味的菜餚時,我們「迦勒人」真有一種被尊重、溫馨的滿足感──當迦勒人真好!然而在一次參加敬老會的當下,卻出現了這樣的牢騷聲:「莫卡抓啦(沒有用啦)!每年只有敬老會一天在敬老,歸氣(乾脆)免了!」是喔!情侶們一年到頭天天愛呀!愛呀!地過情人節,「敬老」這碼事兒,經常好像一年就只在這個活動時才被提到,難怪迦勒人會感嘆了。

迦勒人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很容易想到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裡提及他能做到「三十而立」的程度。「三十」在人的一生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兒女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從在母體懷胎、出生、求學到能獨當大局,大概要經過三十年被照顧的時間。三十歲之後離開學校,開始專注於立業、成家、養兒育女、拓展事業,甚至輔助兒女成家立業。以現在的情況大約得辛勤到六十歲,有時因家庭的需要甚至要過七十歲後才得以卸下持家的擔子。因此一個人在「而立」以後的生活,其實是在為家庭、社會做「承先啟後」的工夫。《創世記》第五章記載:一個人活到七、八百歲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生兒養女」,可見生兒養女也是神交給為人父母者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觀看大自然界的動物,母龜產卵後馬上掉頭回到海中;鳥類餵食幼雛也只有一年左右;大多數哺乳類的幼兒在出生之後大多在一、二年之內,很快就可以脫離父母而獨立;唯獨人類卻有將近三十年得到父母、長輩的呵護。這三十年間的父母可說是嘔心瀝血、用盡苦心來撫養子女。早期社會,人的思想雖然較為單純,可是父母除了教子女一些基本做人的道理之外,因為謀生的緣故,就得終日辛勤勞碌工作,才能讓子女得到溫飽而逐漸成長。二十世紀之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化,因物價的不斷調漲,除了生活中基本需求的「溫飽」之外,時髦的科技玩具、精裝的圖書讀本、名牌的服裝飾品、不斷更新的3C產品及昂貴的課業輔導費,更是讓父母幾乎喘不過氣來。

老年人已將他們寶貴的光陰,奉獻給社會和兒女,畢生努力雖無功勞也有苦勞。所以自古以來的倫理道德教育總是教導為人子女的要懂得感恩,對父母長上盡孝道。《禮記》〈禮運大同篇〉裡記載:「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其中「老有所終」就是期盼老人家都能安享晚年,那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也是一個老人該受到的禮遇。《傳道書》八章15節記載:「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因為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可見神也賜福給老人在經歷勞碌的年日之後可享受吃喝等的快樂。可是最近一、二十年由於受到西洋文化的衝擊和傳統倫理道德的沒落,不但孝道不被重視,甚至被年輕人視「盡孝道」為一種枷鎖的累贅。因此時下的長者自嘲:「年輕時被讚為『孝子』──孝順父母的孩子;如今老了還是個『孝子』──孝順孩子的父母。」話中蘊含著當下迦勒人心中的哀傷及無奈!

一個人到了相當的年紀肯定會在視力、聽力、記憶力及體力上呈現衰退的現象。再加上時代科技的進步及觀念的改變,年老者有時被當作後輩的包袱及「進步」的絆腳石。某政府官員談到「國家財政的困難」時還說:「如果沒有這些人(老人),財政就不會那麼困難了!」似乎在叫我們這些年長者趕快去死。其實不論是任何時期,人們生活品質的享用都是「還活在當下」,那些五十歲以上年長者血汗及智慧的結晶,這種繼承先賢、開創未來也是「人」優於其他「動物」最重要的原因。況且在當今民間社會各公私立機關尚有為數不少的「老人志工」,正以無給職的角色默默的做服務的工作。據評估,他們每年的工作績效應該值200億元以上,實在為社會減輕不小人力、財力的負擔。時下不少人認為整個社會必須「背負老人福利及長照」的「擔子」而有微言,這些人殊不知沒有周遭的老人就沒有科技的成果及當下生活的享受。因此整個社會大眾實在沒有不敬老的理由。

敬老的道理古代學者常常談及。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夏問老師要如何對父母長上盡孝道,孔子回答:「色難」。孔子的意思是說事奉父母長上不要只是給父母吃穿而已,要心甘情願、和顏悅色,因為當年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煞費苦心,把子女當寶貝來讓他們快樂成長。所謂「色難」就是當侍奉長上時要將對父母的感恩、愉悅發自內心而呈現於聲音,及臉部表情等肢體反應上。孔子認為給父母食物吃,其他動物也有做得到啊!如果不是對父母以感激、敬畏的心,那跟黔敖的「嗟來食!」有何分別呢?

敬老的心態和原則在《禮記》裡這樣告訴我們服侍長上要盡「奉養」的責任。然而,對某些人來說,「奉養」是容易做到的,真正要「心存尊敬」反而比較難;有些人可以「心存尊敬」,可是要能做到誠心、自然反而比較難;有人在長者體弱多病時可以幾天、幾個月能誠心、自然的侍奉,要做到終生忠心事奉父母一直到離世,卻又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以行孝出名的曾子勉勵我們,「不但父母在世要能終身侍奉他們,去世之後還要承繼、發揚他們生前為人處世的優點,而且在長者過世後言行上永遠不可以傷害到他們的名聲,這樣才算是盡孝道啊!」《禮記》曾子這樣記載:「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句話是說奉養父母長上是最起碼的行為,不違背父母長輩的旨意、尊敬長者才是最重要的啊!」

可是當今社會實際情形是如何呢?我們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久病無孝子」。一個人如果長年臥病在床,照顧的人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常常比被照顧的人還大,所以家人因為金錢、精神、時間上的過度消耗,在服侍上常常變成厭煩、發怒,甚至於棄之不顧。有時老人看在眼裡因無奈、自責而選擇厭世自殺,這真是一大不幸啊!

孟子〈離婁篇〉提醒世人五件不孝的事不要去觸犯:1.懶惰、嗜酒、不照顧父母。2.沉迷賭博和嗜酒,忽略父母的照顧。3.貪財、只顧妻子,不照顧父母。4.放縱情色以致父母蒙羞。5.以凶狠暴力對待父母,以致父母受害。

其實這五件事不也是當今社會為人子女常見的惡行嗎?最近常出現這樣的新聞事件:一個年逾三十的人不但不能事奉長上,還當個伸手牌的啃老族。可見三、四千年前人們的醜陋,到三、四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

當今社會普遍是以父母為中心的小家庭,大人服侍年長者的態度,家中青少年也看在眼裡。服侍年長者的行為除了成為孩子們的「學習教材」之外,甚至也是他們長大之後對待「後來者」的模式。

當夜深人靜時我們應該試著回憶:過去我們出了差錯或跌倒時父母曾經說了幾次「沒關係!再來一次」,如今父母出了差錯或跌倒,我們是否與帶鼓勵的說「沒關係!再來一次!」以前當我們不會穿鞋、扣鈕扣時,父母教我們多少次?如今父母手腳不靈光,我們幫了他們幾次;從兩三歲至二十歲父母帶我們出去旅遊,父母六、七十歲之後我們陪父母出去旅遊幾次?以前父母都為我們準備最好吃的、最好玩的物品,我們現在是否也了解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準備最好吃、最好玩的東西?以前父母在我們小孩玩得很快樂時兩人常相對微笑,如今我們可曾「偶而」把關愛的眼神聚焦在他們身上?我們在一、兩歲時父母用湯匙餵過我們「幾口飯」?當父母八、九十歲時我們可曾親自餵父母吃飯?以前父母為我們的安全,居家環境所使用物品都曾再三選擇,我們可曾在家中準備無障礙空間及方便長著使用的設施?我們可曾每天抽一點時間跟家中長輩聊天,就像從前他們為我們念「床邊故事」一樣?

人一旦老了,外表就是風華不再的一副龍鍾態。妳可知道這個被妳脫光衣物、處理很噁心的排泄物的阿婆曾是名家閨秀、豪門貴婦?你可知道滿身插管哀聲求助的阿伯曾是呼風喚雨的職場老將?如今這阿婆、阿伯赤身露體毫無尊嚴的躺在你面前要你服侍,可是他們所願的?老年人能吃的有限,所要的也不多,就是期盼能得到尊重,得到關愛而已。

聖經把孝敬父母列為十誡之一,《以弗所書》六章2-3節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父母養育兒女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然而兒女孝順父母能「得福、長壽」,它不僅是誡命之一,還帶有蒙福的應許。就親子兩代來說,這好像是個「一個願挨,一個願打」的不平等條約,受益的都是子女。藉此也讓我們體會神對我們的愛就如同不平等條約──受益的永遠是我們。神要我們的也就是我們對祂的尊重與讚美而已。神既然這麼重視這一件事,所以舊約時代凡虐待、戲笑、咒罵父母的都要帶罪被治死。為人子女者實在不能不謹慎啊!

當然,父母的處事為人也不是完美無缺。孔子指導他的學生:「當父母言行上有過失時要委婉敘述,假設父母同意並矯正了當然很好,萬一他們仍然堅持不調整錯誤的做法,晚輩還是要保持尊敬的心,更不可以叛逆的跟他們爭吵,一定要沒有任何埋怨的照常做服侍的工作。」《提摩太前書》五章1節記載:「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們如同父親。」第2節接著說:「勸老年婦人如同母親」。整體說來,對待所有長輩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一樣,不僅供養他們的吃穿,還要讓老人家有安穩愉快的晚年生活。

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很多家庭必須靠夫妻共同在職場上的收入才能維持家庭的開銷,於是家中年老的長者就必須雇請外傭看顧。如果家庭設備不許可或其他因素,只好把老人交由養老機構、養護中心來照顧。其實無論是雇請外傭或是療養機構看顧,長者需要的是晚輩持續關愛的心,不定期的探望及問候,不讓年長者有被遺棄的感覺。我們常看到被外傭推出去「散心」的長者一路來回都是垂頭喪氣、面無表情(不知是讓長者散心還是外傭在散心)。也聽說有被安排長照的長者,從一進療養機構,家屬就未曾前往探望過。縱使無法天天兒孫們承歡膝下,晚輩也應該安排時間前往關心、探望。一起用餐、聊天、禱告,讓長者不會有被拋棄的失落感。

經歷人生一甲子之後,我加入了迦勒的行列,正在擔心如何調適時,幾轉眼竟然看自己已與當年的孔子同歲(史上記載孔子享年72)了。感謝主!當迦勒人的感覺真好,尤其在神的愛中更是充滿喜樂。只是環顧周遭人們對老人的尊重似乎有褪色的現象,願以此觀感與年長者分享,更期盼晚輩們參考與指教。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