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日籍宣教士須田清基在臺的信仰之旅(二) ◎撰文/史鏡 ◎期數:444期 ◎2014.09號
宣道救靈移民11──1911年舉家移民臺灣 胸懷「宣道救靈」壯志


左)日治時代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基隆-福州-上海-青島-大連-天津」航線圖12;

右)「備後丸」(Bingo Maru)輪船13,專行駛於「神戶-門司-基隆」航線,係日本運送海外移民專用船14,須田全家搭乘該船,抵達基隆港,再換船於花蓮港登陸,定居吉野農場,名義為「農作拓墾」,卻心懷「拯救臺灣人靈命」的聖任。

「花蓮吉野內地移民村」(日本移民臺灣之新開發屯墾區):


1911年11月(民國前一年;宣統3年;明治44年)清基隨著父母親舉家遷移到臺灣,正逢國父孫中山先生「武昌起義」成功後一個月,也是日本佔領統治臺灣的六年後,時值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主政時期。於花蓮港登陸,定居吉野農場,名義為響應政府號召,赴新殖民地從事農作拓墾,然而卻心懷拯救臺灣靈魂的崇高使命──由於哥哥明治郎胸懷「拯救臺灣原住民靈魂」的壯志,赴臺灣東部傳福音,卻不幸成仁。須田志願承繼哥哥壯志──胸懷「拯救臺灣人,尤其原住民靈命」15,父親也樂見其成,當時父親菊造:57歲,母親竹子:42歲;次子清基也已成長為18歲的青年。16

花蓮吉野日本移民村 簡樸農舍前全家留影17

父親須田菊造(站者左二)、須田清基(站者左一穿白色披肩)、悅子(小孩)

「到了明治44年舉家移住於台灣,大正3年被召為國民兵,後蒙真神的庇佑,得以一年為期,而賜休役了。」須田於此僅簡述,事實上根據其晚年遺作《給廿一世紀獻禮》之,移民臺灣對其一生信仰及基督教在臺灣宣道史,尤其對真耶穌教會的發展,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1917年加入「日本救世軍」決志獻身真神與人類


1917年(大正6年,民國6年)時值24歲壯年的須田自覺看破人生,放棄俗世事業,返回日本,投身「救世軍」(Salvation Army)決志獻身真神與人類:

「爾後關於人生的問題發生了煩悶,自大正6年遂決定將家事一切讓給舍弟,單身投入於救世軍去了。當我在於救世軍士官學校之,讀過金森通倫氏的信仰之勸告,扉然悟道靈眼漸開,並且在這喜樂之中,決定將一生奉獻給真神和人類,情願堅心為此服役,這就是我認識真神的第一步,時在大正6年9月1日。」針對清基決意獻身當傳道人,已邁入晚年的父親(77歲,定居花蓮吉野村)須田菊造聞訊,隨即回函予正陷入「忠孝難兩全」困境而深感內疚的清基,安慰並期勉道:20「……盼望你不要掛念我們的生活,盡心盡力為神效勞,生死在神手中,……貧與富都是神的旨意……盼望你一心一意為神,為世界,為國家盡力效勞,將來積存在天上,得以領受神所賜予的福份。對父母、兄弟不在乎孝與不孝,儘管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義一(弟弟)如有主的恩召,也可獻身當傳道人。至於我,仍會一生一世盡力為主效勞。」這封宛若「父子訣別書」曾令清基撼動肺腑,甚至於獻身20多年後再品閱之,仍然涕泗縱橫,無限激勵……。

(筆者按:這一年正巧是真耶穌教會於北京創設當年,雖說是巧合,然而其中應蘊含能預見未來的造物主之美意──近似保羅先受教於迦瑪列,培育未來為真道大局預作準備。)

就讀「救世軍」期間積極宣道、研經與祈禱 終感靈內拘束 返臺讀神學


就讀「救世軍」期間積極宣道,須田說:「當我品嚐了這恩光後,時常喜溢眉宇,因為領受了這喜樂不得不為這道作見證。曾在士官學校之時,也屬於熱心黨的一人,時常從3層樓的屋上,每早向通行的人使其停步,而以高聲向他們傳道為主作證。我在軍界之時,也是不怕迫害放膽宣傳這救恩,榮耀歸給真神,哈利路亞。」

此外,也勵行研經、祈禱,甚至於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然而如此一段時間後,卻遭逢挫折感──靈內仍舊呈現出饑渴,無法滿足,須田繼續回顧:「我因深信聖書和祈禱是為傳道的原動力,於每早禱告,看聖書,而至於廢寢忘餐的狀態。在於服役方面都是盡己之力為眾效勞,後因靈性感著飢渴思慕靈糧甚切,就想在這救世軍裡,應受團體生活的規則所拘束,斷不能自由作研究聖書和禱告的工夫,故此而拋棄救世軍少尉之職,獨自到了台灣,想要作自由傳道之工,然而感著語學的必要,受了外人宣教師馬克路和大衛兩氏懇篤的指導,遂入於『台北神學校』了。」

「台北神學校」的月束生活和信仰生活


在西方宣教師馬克路和大衛兩氏的鼓勵引薦下,須田進入「台北神學校」(今長老教會陽明山「台灣神學院」的前身)就讀,基於對當地語文與文化的理解之需求,須田專注學習閩南話、原住民語言,進一步裝備自己來日在臺灣宣道救靈魂的基本功。關於當年生活清苦與自我嚴格操練的實踐,須田補述:「語學研究的餘暇,我兼任教授英國人日本話,又兼職擦拭窗戶玻璃,一月得薪金15圓,後來覺悟了這月束生活,是與信仰生活不對的。就將15圓降至12圓,……,8圓再減至6圓,到了大正10年1月1日起就辭了這月束生活,全仰於神的供養,而開始這自由的傳道了。」

轉為自由傳道人 全臺旅行佈道 靈性仍感饑渴


結束上述清苦的月束生活,成為自由傳道人,恰巧日本傳道隊抵達台灣,從事巡迴佈道,須田隨即加入行列。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全島遊行佈道結束後,靈內卻仍然感受到明顯的饑渴:「大正10年(民國10年)恰好日本傳道隊到了台灣,隨即加入於一行,在台灣各地為熱烈的傳道,後與同志數名決心拚命放棄一切,組織了台灣傳道隊,臥薪嘗膽或禁食,一邑過了一邑,繼續了這傳道的事業。但是至此已覺著靈魂飢渴得很,遂作解散各自分開去了。」

生活陷困頓 幸遇高再祝醫師伸援手 結伴至廈門巡迴佈道


高再祝21醫師(1887-1936)

收留困頓中的須田,兩人曾結伴赴福建宣道,在當年反真耶穌教會浪潮中,高醫師全家仍與轉入該會的須田全家保持親善關係,因高醫師一向「高舉基督」,凡真心傳揚耶穌者,他都支持,堅拒夥同他人盲目去排斥真耶穌教會

未幾,須田遭逢生活上的重重困頓,孤苦伶仃,四面楚歌的淒慘境遇:「後來與無二的親友袁新枝兄,自西徂東如叫化子、野犬一般,作流浪的生活,22來繼續這傳道的工夫。然因我本來沒有受過甚麼教育,又乏了經驗,於是前所得著新生喜悅的氣象,殆盡消失去了。外受生活的困苦,內覺著靈性的飢渴難禁,遂發生了激烈的靈肉爭鬥,又且自袁新枝兄進去神學校以後,孤影蕭條語無親友,恰似浪子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來充飢的一樣,正是福音的鞋已破,聖靈的劍打斷,被贖之子朽矣!愛的腰帶已解,白衣沾污,成了像戰敗廢殘的兵士一樣的。」

處於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景況下,上天記念須田的哀號,幸遇貴人長老教會高再祝醫師(高長家族四子)收留,讓他終身銘記在心:「幸遇偶遇醫師高再祝氏,看見了這可憐的情景,而生同情之心,喚我到他的家裡,款待我真是無微不至的,並且激勵我,安慰我,對我極其親切,就是父母恐怕也是不及了。這是我一生所不能忘記的。其他還有我的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盡述,總而言之,我經過這悲慘的境遇,而受了許多先輩兄姊的顧愛,實在以這拙筆是不能說盡,唯有感激於心罷了。」

高醫師1912年在岡山設教堂,根據次女高慈美(著名音樂家)於紀念冊《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的回顧高醫師與須田培養出「基督革命伙伴感情」,1923年兩人曾結伴渡海於廈門巡迴佈道,於14天內於各處舉辦48場佈道、培靈,聽眾總計有二萬多人23;此外,四年後(1927)當須田加入真耶穌教會後,在當年一片斥罵、嘲諷浪潮中,高醫師仍與須田保持親善友誼24,其子女高慈美、高耀東等等與須田長子獻東自幼即成青梅竹馬好玩伴。(待續)



註:

11.儘管前夜因協助同事搬家,忙到深夜2:30點才就寢,2014年8月10日星期天晨間初醒,一股明晰的靈感閃入腦海──須田一家不僅僅是「屯墾」移民,更是「宣道救靈」移民。此靈感強烈到非得速將其記錄下來,否則靈內顛簸不安。然而事與願違,偏偏該週末公、私事兩面夾攻,直到截稿前刻將上述靈感具體溶入修訂原稿後,前述的「靈內顛簸」才釋然,海闊天空;值得於此特別記述的是:經查須田氏本人於晚年遺作也獲得充分的印證(「移民的深層動機──宣道救靈」係根據《給廿一世紀世界的獻禮》,平成8年8月24日發行,頁53ff。)。再度體驗到:上主真是位歷史的神,祂樂見當年為神聖事工犧牲奉獻者的心志,藉由聖靈的引領,在恰當的時機公諸於世,榮神益人。(2014/8/11 12:10點)

12.以上資料係根據日治時代所印行的「大阪商船 台灣航路案內」(昭和10年8月發行;民國24年;1935年)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高雄-基隆-福州-上海」航線圖;航線地圖中央「備後丸」縮小圖係後製(美工:施惠雅)。

13.本圖片取才自http://member.nifty.ne.jp/jpnships/taisho/taisho_nanbei_nyk.htm 2003.3.23.,Fumio Nagasawa 版權所有,於此謹獻上誠摯謝意。

14.本圖片取才自http://www.histarmar.com.ar/ArchivoFotosGral-2/VaporesSACarrioin/297.JPG(檢索日期:2014/7/11);2003即已搜集好「備後丸」照片,由於原網址已找不到該照片,只好另行補救,結果尋獲此照片,解析度反而更佳;須田清基遺作,《給廿一世紀世界的獻禮》,頁61上,記載全家由神戶搭「備後丸」赴臺。

15.「宣道救靈移民的動機」係根據須田氏晚年遺作《給廿一世紀世界的獻禮》,平成8年8月24日發行,頁53ff。

16.以上參《給廿一世紀獻禮》,頁59。

17.本照片由筆者翻攝自《給廿一世紀世界的獻禮》,須田清基,平成8年8月24日發行,頁60;由於原書清晰度即已不足,盼望來日能收集到原件。

18.徽章圖片取材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91%E4%B8%96%E8%BB%8D#mediaviewer/File:Salvation_Army_Red_Shield.gif(檢索日期:2014/7/8)

19.徽章創始人照片取材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91%E4%B8%96%E8%BB%8D#mediaviewer/File:Williambooth.jpg(檢索日期:2014/7/8)

20.全部信函內容詳見〈亡父的信〉,須田清基撰,文載《聖靈時代》月刊,第十八號,昭和14年8月10日(1939年)發行,原文日文,黃豐富漢譯,文收《早期真教會的腳跡──拾穗(附錄──東京教會史合訂本)》,譯者編印,2012年12月5日,頁34,未出版。此外,文中雖未報導清基寫給父親信函的內容,然而由父親回函反推,仍可隱約掌握父子對話之精髓:自古以來,有志之士在生人生關鍵抉擇時,常會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困境,父親卻勉勵兒子「移孝作忠」,日本文明的精華「德之兩難」於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參《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菊花與劍》,Ruth Benedict撰,新北市:遠足文化,2012,頁235ff。)而且父親菊造於此所呈現出的情操與歷史上漢、和兩民族相較之下,卻「青出於藍,卻勝於藍」,因為父子倆於獻身事上其「忠」與「孝」的對象,均由「人」提升到「天」的層次──「造物主」(天父)。

21.高醫師照片取材自http://3.blog.xuite.net/3/4/f/f/238219009/blog_3338214/txt/85923612/6.jpg(檢索日期:2014/8/22);其傳略見〈高再祝長老小傳〉,《台灣教會公報》622號,20-21頁,1937年1月刊,參「賴永祥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index.htm(檢索日期:2014/8/11)

22.黃呈聰氏漢譯原稿:「自西徂東如像花子,野犬一般,作放浪的生活」。

23.參《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張隆志、郭月如、無叡人、連憲升、王昭文、嚴婉玲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12月,初版,頁13-14。

24.參同上《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頁51,註12。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