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我思故我在──思考過的信仰與填鴨式的信仰 ◎撰文/馬家驎 ◎期數:445期 ◎2014.10號
一.楔子

2012年,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文章表示,依直覺思考的人相信有神的機率比較高。研究也發現,若鼓勵受測試者以直覺思考,會增加對神的信仰。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位學者Will M. Gervais和Ara Norenzayan在2012年4月,於《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分析式的思維會減少對神的信仰」。

那麼,我們還要鼓勵信徒思考信仰嗎?

二.填鴨式的信仰

1.不知道,也不思想(賽四十四18)

有時,孩子一直在吃餅乾,旁人問他「好吃嗎?」,他會回答「好吃」。追問原因,他可能會說「就是好吃」,但卻無法詳細陳述口感。排除語文能力,有時是因吃餅乾時未細細品味,所以無法深刻體認餅乾的美味。

咖啡現為普遍的飲品,如果喝咖啡時,未細細品味,直接大口大口咕嚕咕嚕的喝,那麼,應該很難品嚐、感受到咖啡的香。但若緩緩品嚐,咖啡香必縈繞於唇齒間,韻味與香味也能令人深切體會。

信仰有如喝咖啡,每次的聽道、團契分享、讀經、事奉等,都該思想真理的內涵,感受信仰的價值、體認神的豐富恩典,讓信仰的美好環繞於生命中。

信徒應積極追求思考信仰及真理,不要讓信仰程度停滯不前,需要經由系統性的思考,增進對聖經及對神的認識。

信仰若停留在單向填鴨式的模式,期望教會牧者能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弟兄姊妹完全不提問、不思想,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信仰,缺乏積極主動的投入與學習,這應該不是靈命成長的適當方式。然而,對神作出回應及思考,這是信仰成長的必須條件。

2.不思想結局(賽四十七7;哀一9)、吃奶的嬰孩(來五12-13)

從前選民有神啟示──《申命記》的警告,又有當時的先知一再警戒與重申,本來可及早「思想自己的結局」,但他們就是不信不聽,寧願相信假先知的話語,並且用各種詭詐伎倆、外交謀略、防禦工事以致表面上的宗教活動,想要來改變自己的「結局」。我們讀聖經歷史,最重要的是從歷史事故中,汲取啟示、經驗、教訓。古哲說致:若不能從歷史典故中學到教訓,歷史的悲劇一定會再重演。(Those who fail to learn from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them.)

社會環境敗壞,倫理道德逐漸崩解,教會面臨「信仰空洞化」的危機,信耶穌應該不只是等待教會提供所有信仰的資源,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六1)。

3.盲從的信仰

在華人或亞洲傳統信仰中,總會見到許多宗教習俗與儀式,其活動場合,也有多人參與。

曾經問過周遭朋友那些儀式的意義,但他們幾乎不明白,只因長輩或其他人如此行,他們在不知所以然的狀況下照樣遵循。宗教信仰與人的靈命關係極其密切,但有些人卻因盲從的緣故將神國福音拒於門外,非常可惜。

4.無法持續的信仰

在自然界,許多動物剛出生時,無法自行覓食,總需父母獵食後帶回巢中餵食,小baby常張開口嗷嗷待哺,父母總是來回穿梭,將食物一口一口地往小baby的嘴裡塞,在父母辛勤的餵食下,小baby漸漸長大。

但這些小baby不能總是被動地由父母餵食,牠們必須學習獵食技巧,學習分辨食物是否可食、評估獵食環境的風險、學習判斷天候變化、學習躲避危險等。若一直由父母餵食,無法發展尋找、判斷、思考、防禦等覓食及生存能力,最終恐失去寶貴的生命。

信仰生活也是如此,若無法建立自己與神的親密關係,不主動尋找屬靈糧食,遇到困境、挫折,可能就無法堅立、持續這份信仰。

三.思考式的信仰

1.晝夜思想、反覆思想(書一8;路一29,二19)

思想是神給人的寶貴禮物,經過思想的信念才能在心中立定根基並且成長,經過思想才能夠「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

主耶穌曾說:「……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太十三13-15)。因不仔細思想,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信仰生活不用心思考、體認,怎麼能瞭解宗教信仰的核心價值呢?

聽道重要,行道亦不容忽視,領受真理後,反覆思想是重要的。透過思想,調整自己事奉、待人接物的態度,造就自己也造就別人。

但以理與三友被擄至巴比倫,切身體認被擄、亡國與信仰衰敗的關係。在巴比倫、瑪代波斯朝中,信仰環境惡劣,但他們卻能謹守真理。面對逼迫,生命遭受威脅,卻一次次堅持不用王膳、不向金像下拜,堅持每日三次禱告,保守信仰,也讓異國之人共同見證神彰顯的奇妙作為。在充斥利益誘惑及信仰逼迫的環境中,如何保守聖潔、堅守信仰呢?若非思想、信念的力量,他們恐怕早已向權勢低頭,棄絕與神的關係。

2.思想患難(傳七14)

俄國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特列娜》開頭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順境或逆境,光明與黑暗,成功或失敗,無論何處境,我們都應當思想,到底神要我們學習什麼屬靈功課?我們也應立下心志,即或遭遇艱難,仍持定永生。

有時我們遇見極大困難,仍應勇敢面對,學習馬其頓眾教會的態度,雖然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甚至竭盡所能關心他人(林後八1-3)。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描述了一幅遭受患難的圖像,但先知勉勵我們「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哀三31-33)

3.思想神的話語(詩一一九148;可十四72;提後二7)

有人曾說「留意你的思想,思想成話語;留意你的話語,話語成行為;留意你的行為,行為成習慣;留意你的習慣,習慣成性格;留意你的性格,性格成命運」。思想最終影響命運,也是我們說話、作為、習慣的原始驅動力。

唐朝韓愈的「勸學解」提到「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大意就是,若謹慎思想,行為舉止方能成功;倘若不慎思明辨,將毀了自己。聖經告訴我們「你的門閂是銅的,鐵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三十三25)。德意志帝國獨裁者希特勒說:「不要讓青少年有判斷力。只要給他們汽車、摩托車、明星、刺激的音樂、流行的服飾,以及競爭意識就行了。剝奪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們服從指導者命令的服從心。讓他們對批判國家、社會和領袖抱著一種憎惡。讓他們深信那是少數派和異端者的罪惡。讓他們認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敵」。

4.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6)

學習,不應是一直接收一直聽,有效的學習需透過發問來解決問題、釐清疑惑。

12歲的耶穌上聖殿守逾越節,並不滿足於遵守節期的相關禮儀,祂對信仰及傳統提出了問題,因此耶穌除了聽以外,也一面「發問」。

神的僕人先知以賽亞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賽五十4)。在幫助別人之前,自己要先非常瞭解,學會如何接受教導,才能以同理心扶助弟兄姊妹的信仰。

社會快速變遷,我們無法知道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最好的牧養方式就是教導弟兄姊妹們都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尤其是神學思考。把神的道理轉化為大家心中的行為圭臬,不管社會風氣如何改變,也能知道該怎麼做。

5.查經與思考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氛圍中,C教會一群青春活潑的高中生總是準時參加青教組聚會,一組一組分散於各教室,說話聲此起彼落,內容並不是課業問題,手中拿的、眼裡看的也不是一本本厚重的參考書,而是聖經及研經參考資料。

這群孩子在教員的引導下,主動讀經、查經,查閱經文相關資料。查經課程由學員們輪流主領,小組學員分享讀經心得及生活見證,也提出疑問與大家討論交流,釐清經文疑義。從初次的生澀主領到後來的熟練,從問題探討到生活分享,從靜默聽道至討論思考,每位學員對神有更深刻的體認,對真理有更清楚的認識。

這群高中生花費寶貴的時間查考聖經真理,不斷累積信仰資產,畢業後離鄉到外地求學、工作,這些討論分享與思考的過程、內容,成為他們面對誘惑與困境的助力,也建立信仰追尋的里程碑。

這樣的學習過程,透過讀經、查經、資料蒐集及小組分享,在討論中釐清信仰疑義,在思想中感念神的恩典,在分享中知悉彼此的信仰近況、反思自己的信仰價值,進而調整靈修、事奉、關懷的作法與態度,確認與神的關係,信仰更加成長茁壯。

四.我們自己的信仰?

「信念發展理論」(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心理學家弗勒(James Fowler),發表了「信念發展理論」,提出了信念的發展分成六個階段,我們可以藉此反思自己現階段的信仰:

1.直覺投射式的信仰(Intuitive-Projective Faith):這一階段的信仰觀念沒有思考邏輯,像一幅幅不連續的圖。

2.神話字面式的信仰(Mythic-Literal Faith):這一階段的信仰觀念是直接接受信仰,不以理性分析為主,但逐漸開始尋找理性的信仰。

3.綜合認同群體式的信仰(Synthetic-Conventional Faith):這一階段的信仰觀念一方面已培養認知、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想打入同儕,去認同群體的信仰觀念。

4.個人反省式的信仰(Individuative-Reflective Faith):在這階段,會對原本信仰發出挑戰,尋覓信仰的依據。但也同時容易產生信仰危機,太過理性的檢視信仰。

5.契合式的信仰(Conjunctive Faith):進入這個階段,開始能夠整合信仰與生命,也較能接受人生的限制性與弔詭性。

6.普世化的信仰(Universalizing Faith):到這階段,對尖銳的理念能保持中肯態度,也願意承擔改變世界之使命。

五.結語

猶太拉比思科卡曾說:「每個人都與神有獨特的關係,沒有人可以任意把真理強加於他人身上。我們有責任教導及帶領人們,但之後每個人需要以他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活出他們所瞭解的真理。……懷疑是信仰所必須的要件。事實上,信仰是從我們感到懷疑時開始。我意識到神,我感覺到神,但是,對我們信仰最重要的是,我們繼續不斷地尋求神。我可以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確定神,但絕不會到百分之百,因為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神」。

眼前我們需面對太多社會潮流與信仰價值的衝突,沒有一項是容易的、沒有一項是不須經過縝密思考才能明辨的,社會風氣與宗教信仰總是互相交織影響,過去或許因著信徒的順服而使教會能穩定發展,但未來除了面臨不同信仰的拉扯,還將面臨更多來自文化、教育的挑戰與不確定性,這些都考驗著我們信仰的思考能力,對平安穩妥的日子,多一分敏銳的思考,對社會的脈動多一分警覺性,在我們享受信仰安逸的同時,是不是該反省背後究竟隱藏什麼危機?必須付出什麼代價?如此看來,我們能不鼓勵信徒思考信仰嗎?

參考資料:

1.Shenhav, Amitai; Rand, David G.; Greene, Joshua D. 2012. Divine intuition: Cognitive style influences belief in G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Vol 141(3), Aug 2012, 423-428.

2.Will M. Gervais, Ara Norenzayan. 2012. Analytic Thinking Promotes Religious Disbelief. Science, Vol. 336 no. 6080 pp. 493-496.

3.James W. Fowler. 1995. Stages of Fai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15th ed.,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4.Melbourne School of Theology. Available at: www.mst.edu.au/. Accessed 21 July 2014.

5.泛科學,〈思考模式讓你相信神〉,2012。網址: http://pansci.tw/。上網日期:2014-07-21。

推薦給朋友   發表感想   看讀者迴響   加到我的百寶箱   下載PDF檔 分享至 Facebook
返回上頁